上卷:文学步履里的蜀地烟火
《夕阳》上卷,何世进以“开江老友”般的絮语,带读者漫步于开江、乐山的文学旧时光。从茶馆里的文人恳谈,到赴蓉参加文学集会的趣闻,字句间浸透巴蜀水土的温润。最动人的,是他以89岁高龄仍清晰复刻半个世纪前的创作细节——仿佛将泛黄的信札一张张抚平,重述那些“笔墨煮茶”的岁月。
下卷:127章家训里的童年星河
下卷如一部“纸上家谱”,127章独立成篇,细数孩提时母亲教的《三字经》、父亲叮嘱的“做人当如竹”。何世进用白描笔法,让旧时家教跃然纸上:晨起洒扫的规矩、饭桌上的礼让、油灯下共读的剪影……这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教养,被他称为“比文学奖更珍贵的传家宝”。
从《巴渠战洪图》到《夕阳》:文学赤子的五十年坚守
作为中国作协会员、开江县作协首届主席,何世进的创作生涯始终与故土交织。早年《巴渠战洪图》以磅礴笔力记录抗洪壮歌,近年《悠悠巴蜀情》细诉乡愁,而新作《夕阳》更添岁月淬炼的澄明。他曾说:“写作是我与时光和解的方式。”五十载笔耕,二十部著作,恰似巴山溪流,静默而绵长地滋养着地方文脉。
文学前辈的“凝视”与“反哺”
有趣的是,这位深耕本土的作家,也曾以犀利笔锋品评后辈作品。去年他撰文盛赞姜明散文《八千年的凝视》,称其“以汉字为舟,载读者溯向文明源头”。而今自己推出《夕阳》,恰似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学对话——前辈以阅历凝成烛火,照亮后来者的长路。
《夕阳》的书名,暗含“向晚意未迟”的豁达。他说:“老去的只是年岁,笔墨永远正当春。”作者用五十万字证明:文学从来不是青春的独舞,而是生命全程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