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2日讯 诚信是古今中外社会治理的基础因素,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德州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创新推出“信用+审批”模式,以信用作保,提供办事便利,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鲜活实践。

先行先试,“信用+审批”提升群众获得感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当企业与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面临材料暂缺的困境时,传统审批流程往往成为阻碍,增加了时间与经济成本。德州市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率先探索信用审批路径。

某科技企业经理曾在市政务服务大厅满面愁容。企业订单积压,交货期限迫在眉睫,配套甲类仓库却尚未建设,按常规流程准备材料报批,时间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得益于德州先行先试的信用审批,经核验企业信用良好,在帮办人员指导下,其填写承诺书后提前拿到施工许可证,甲类仓库如期投产。

实践证明,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易办、快办”转变,信用审批模式改革是重要突破口,而让“愁容”变“笑容”,是政务服务不断升级的动力源泉,也是改革成效最鲜明的体现。改革如此有效,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改革本质为信易批,结果导向就是“信用越好、审批越容易”,政府部门用信用赋能审批过程,向诚信申请主体提供容缺办、承诺办等便利,优化审批流程,改善办事体验,提高办事效率,使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延伸出无限的服务温度。

信用加持,助力政务服务更高效

“信用+审批” 模式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完善的运行机制与流程创新。德州市搭建起首个政务服务信用评价横向平台,精心构建“批前信用核验——批中信用核查——批后信用监管” 的闭环工作链路,实现了审批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与无缝衔接。

实际上,改革意味着流程再造和系统重塑,它打破“受理——审核——办结”传统模式,重塑为“信用承诺——办结——核查”新流程,以信用承诺为先导,促使政府服务前置。

针对申请人未提交的材料,审批部门通过将32类电子证照接入办事链条,实现数据按需检索、一秒调用;对于无法通过数据共享获取的材料,协调部门协助提供,真正实现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对于确需现场核查的事项,则综合运用部门勘验“双随机、一公开”等手段,严格核实,确保承诺真实有效,消除审批监管盲区。

不难发现,信用加持只是助推器,改革背后是理念突破和服务革新,这也彰显出“在德州、办德好”的初心和底色。随着时间的沉淀,“信用越好,审批越容易” 的理念深入人心,信易批也成为德州政务服务的显著标识。

比如,围绕信任筹建,在全省率先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告知承诺,平均为企业节约时间3至6个月;服务实体经济,连锁药品经营零售许可实施“先发证后核查”,发证由6个工作日变为立等可取;实施信任发证,创新打包承诺办,1063个护士执业证书半天完成核发……这些务实之举,桩桩围绕办事便捷发力,件件聚焦民生需求落实,让民众真切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温度。

违诺制约,不守承诺有成本

信用体系的健全离不开激励与制约的双重保障。在“信用+审批” 模式下,申请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需接受严格的信用约束。

聚焦审批领域轻微违诺行为,德州市15个部门联合发力,首创违诺制约管理机制,针对容缺不补、承诺不实等6大情形,对违诺主体实施重点审查、差异化监管等制约措施。一方面,亮明不守承诺的成本,产生信用威慑,从而督促申请人履约践诺;另一方面,打通审批、监管、信用德州平台的制约通道,让“守诺者畅行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

实施政务服务改革并非“栽盆景”,而是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为确保改革持续推进,2023年底,《德州市政务服务信用信息应用办法》以市政府令形式发布,从制度层面为改革保驾护航,使改革成果得以巩固与拓展。

自信用审批改革启动以来,德州不断深化机制建设,完善改革措施,已有21万家企业群众受益,便民事项即时办结率达100%,改革成果荣获“全国信用承诺特色案例”“山东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等称号。德州的实践,不仅是审批流程的革命性再造,更是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转变的生动诠释。

今年3月21日,中央颁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和治理机制,在行政审批、证明事项、信用修复等领域推行信用承诺制。这为德州市进一步深化“信用+审批”改革指明了方向。德州市将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东风,持续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强化数据共享与风险防控,让“在德州、办德好”的便民利民服务底色更加鲜明亮丽。(文/李纪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