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妻子因癌症离世,他痛彻心扉。
葬礼结束后,他做了一件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事。
把一部手机埋进她的坟墓,并充入1000元话费。
每次想妻子的时候,他都拨通那个再也无法接通的号码,只为和她“说说话”。
转眼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他,怎么样了?
一位普通男子用他的方式,让人重新理解了什么叫“爱情”。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于海宁,山东人,一个和许多人一样为了生活奔波的普通打工青年。
他出生在普通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但为人踏实、勤奋。
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没有继续读书,而是早早走上社会,南下打工。
在异乡的城市里,于海宁遇到了范会香,一个同样为生活奔波的河南姑娘。
他们的相识并没有什么浪漫情节,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偶然认识的。
两人同龄、经历相似,又都性格温和,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感情在日常的相处中慢慢升温,他们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最初的日子并不容易。两人刚在深圳落脚时,既没有稳定的收入,也没有固定的住所。
为了省钱,他们吃泡面、住在银行的自助取款厅,一度靠变卖随身物品来度日。
但即便生活艰难,两人却始终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他们彼此鼓励,互相照顾,一起在城市中打拼。
几年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工作逐渐稳定,生活也开始有了起色。
他们开始租到了稍好一些的房子,也能偶尔去外面吃顿像样的饭。
这一切看似平凡,但对当时的他们来说,已经是来之不易的幸福。
就在两人憧憬着未来的时候,命运却突然转了个弯。一次范会香说想回河南老家看望父母。
临走前两人还如往常一样拥抱道别。
可没过几天,于海宁却接到她的电话,说要分手。
理由是,她回到老家后遇到了一位更合适的人。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于海宁措手不及。
两人多年感情深厚,从未有过争执和矛盾,怎么会突然说分手?
他的直觉告诉他,这背后一定有什么隐情。
他立刻请假,买了最早的一班车赶到河南。
到范会香家中后,他终于得知了真相:范会香被查出癌症晚期。
为了不拖累于海宁,她才谎称自己移情别恋,试图让他彻底死心。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但也让于海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定。
他选择留在河南,陪伴范会香度过剩下的日子。
他没有因为疾病而退缩,反而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相处。
在治疗的日子里,他每天在医院照顾她,帮她喂饭、洗脸、擦身,尽管自己也要承受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却从未有一句怨言。
他说:“她是我的妻子,我怎么能离开她?”
2014年,范会香的病情加重,于海宁提出结婚的请求。
他希望在她还活着的时候,能让这段感情有一个完整的归属。
尽管知道可能坚持不了太久,但他仍然希望能给她一个真正的“家”。
按照法律规定,结婚必须双方亲自到场。
但在得知他们的情况后,民政部门破例上门为他们办理结婚手续。
由于范会香身体极度虚弱,拍结婚照时甚至使用了合成技术,但这一切在两人眼中都无比珍贵。
消息传开后,不少爱心人士和企业伸出援手。
有婚庆公司免费提供场地,有婚纱馆赠送婚纱,还有医院专门腾出会议室为他们举行婚礼。
那天会议室里不再是冰冷的病床和机器,而是鲜花、红毯和掌声。
婚礼虽然简单,却温馨动人。
所有人都被这段特殊的爱情所感动。
婚后,于海宁继续为范会香治病。
他几乎拿出了全部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四处借钱。
面对不断加重的病情和昂贵的治疗费用,他一度负债累累。
可惜,命运最终没有眷顾他们。
2015年9月,范会香因病情恶化离世,年仅二十出头。
那天,于海宁坐在她身边,久久没有说话。
办完后事后,他做了一件让人既震惊又动容的事。
他为范会香买了一部新手机,充了1000元话费,然后把手机和一些她生前喜欢的小物件一起埋在坟墓旁边。
从那天起,于海宁几乎每天都会给这个号码拨打电话,或者发一条短信。
他知道没有人会接听,但打电话的时候,就觉得她还在。
这些年,他依旧保持着这个习惯。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再开始新的生活,他只是淡淡地说:心里已经没有位置留给别人了。
如今于海宁依旧单身,重新回到了他和范会香曾经生活过的城市。
他继续在熟悉的工厂上班,周末有时会一个人到海边走走。
他在沙滩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于海宁、范会香,LOVE一万年。”
这句话也许朴素,却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像于海宁这样坚守爱情的人越来越少。
很多人不相信爱情,或觉得爱情太脆弱。
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并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
最难的时候也不放弃,哪怕她不在了,你仍然为她留一个位置。
这不是童话,这是发生在现实中的真事。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放慢脚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爱,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一定要真诚和坚定。
就像于海宁,用一部手机,一千元话费,和一生的坚持,告诉我们:真爱,从未走远。
齐鲁网:2014-11-17《德州小伙和患癌女孩的跨省之恋:医院内举办婚礼》
新华社:2014-11-06《实现承诺 山东男子娶患癌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