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妈妈,我不想写作业。”

“不想写?那你想干嘛?.....这才多少作业,就开始喊累!有我累吗?......你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才有你累的!”

这一连串话出口,我自己都惊到了。

即便我学过心理学、教育学,也懂一些亲子沟通技巧,但我还是瞬间被孩子的一句话引爆。

那一刻,我掩不住的嫌弃、愤怒、盛气凌人,简直和20多年前,我爸吼我时一模一样。

《中国家庭教育模式调研》显示,73%的父母会不自觉地用童年经历的方式教育孩子,哪怕他们曾痛恨这种方式;其中52%的人,哪怕意识到问题,也难以改变。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说,人会对熟悉的痛苦产生依赖,哪怕它是错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强迫性重复”

明明不想这样,却在教育孩子时,不自觉地举起同样的鞭子。

我们真的只能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吗?



为什么我们越抗拒

越活成父母的样子?

网友@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说,他儿子有段时间,老喜欢把两条腿穿在一个冬天的裤子里睡。

“每次都把自己裹一身汗。甚至大夏天也这样干!”

有一次,她一摸,又全是汗,气得不行。大声地,一直骂孩子:

“你说你怎么这么蠢!一天到晚尽干些蠢事!”

孩子默不作声,照例穿衣服、洗脸、刷牙、吃早餐。



后来,她平复好心情,轻声问孩子,才知道:

原来,上一次,他俩一起睡时,她嫌孩子太好动了,把他赶走了。

孩子说,他为了控制自己睡觉“不好动”,就用这种把自己“捆”起来的方式,训练自己!

她听完孩子的解释,眼眶一下就湿润了。

脑子轰隆隆的,全是那个自卑、敏感、缺爱、被打击的童年时的自己......

她很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用小时候父母对待自己的那些刻薄的语言,去攻击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我们从小被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打压,所以当父母后会特别注意“不比较孩子”。

但当孩子成绩下滑,表现不佳,老讲条件,总缠着要手机时,还是容易脱口而出:

“你看看别人......”“为什么别人行,你就不行?”

明明很讨厌,却还是会复刻。

为什么我们训斥孩子时,总闪回父母当年训斥我们的影子呢?

神经科学家范德考克在《身体从未忘记》中说:

“童年创伤会烙印在杏仁核(情绪脑)中,形成条件反射般的‘创伤按钮’。”

当相似场景出现时,这个按钮就会被触发——

你的身体会先于理智作出反应:手心出汗、胃部抽搐、声音提高......

你的语言也会从“记忆库”中自动调取:

比如,父亲当年骂你“没出息”,如今你指责孩子“不上进”;

母亲曾冷暴力处理你的哭泣,如今你对孩子说“哭什么哭”......

就像被输入固定程序的机器人——

我们以为自己是作为成年人在教育孩子;

实则是重播起当年痛苦的录像带,已退行为了“童年的自己”。





4种厌学回应

对应4种童年模式

很显然,“童年的自己”是担当不了一个有力量、有办法的父母。

当孩子说“我不想学”时,我们怎么才能退出这个“儿童版自己”呢?

要成功执行这一步,我们得先从自己的回应方式中,去找到自己到底开启了怎么样的“童年模式”:

1、高压控制型

“不学就滚出去!”

这句话从你嘴里冲出的瞬间,是否像极了当年父亲把你关在门外的怒吼?

这时候,孩子不会因为害怕,收获“我要学”的动力,他只会因为自我价值被否定,感到灰心、难过。

你在说的是:“你的感受不重要,学习成绩才是你唯一的价值。”

这种模式下,孩子只有两条路:叛逆对抗,或讨好求全。

2、情感忽视型

“随便你,我懒得管!”

这句话出口时,你是不是回到了发烧39度,想休息,却被指责“别矫情”的自己。

北师大调查研究显示,童年被忽视的父母,面对孩子厌学时,沉默/逃避的概率,是普通家庭的2.7倍。

这种“冷处理”,不是冷漠,而是创伤后的应激麻木——

“我从未被温柔对待过,该怎么温暖你?”

3、过度补偿型

“没关系,妈妈养你!”

现在很多父母把“没要求”,视为“能托底”。

这种行为看似“开明”,实则是在解放童年那个被要求“要完美”的自己。

反而,让孩子很难体会到什么是“hard fun”(努力之后的开心)。

当然,也有相反,且更普遍的:

一个倾尽全部资源,举全家之力,也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的父母,也可能是开启了补偿型童年模式——

在补偿曾经那个支持不足、追梦不成的自己。

可无论是“你开心就好”,还是“我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你”,都不能真正带给孩子力量,只会让孩子陷入迷茫和压力:

“我究竟是为何/为谁而活?”

4、批判苛责型

“这都能做错,你脑壳白长了?”

说出这话时,你是否想起过那个拿着89分试卷哭泣,不敢回家的自己?

我朋友说,她每次考第二,都会感觉自己在父母眼中已经死了。

她妈妈从小被外公骂“赔钱货”,为了让她将来能硬气,一直对她相当严苛。

现在,这种“怕其不争”的念头,也开始出现在她对女儿的教育上。

“这么简单都不会,真的跟当年的我差远了!”

家庭教育,实际上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当我们看清童年模式如何操控自己,那些“不想学就滚”,才不再会脱口而出;

我们讨厌的影子,才不会毫无觉察地就与我们重叠。





打破循环的钥匙

一直在我们手中

“习惯了,我也不想,但控制不住,怎么办呢?”

可能大家也意识到了,光凭认知到,以及一时的重视,根本撼动不了几十年来形成的惯性。

有什么方法,可以在生活中轻松地开启一扇门,让这种改变持续下去吗?

这里再给大家3把可以打破代际循环的“钥匙”:

【钥匙一】觉察:找到你的“童年触发器”

我发现,我之所以会在儿子抱怨“作业多、不想写”时暴怒,源于我小时候成绩很好、非常努力,但还是经常会被父母当众羞辱“没用”。

在我的潜意识里,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获得认可。

像蠢、懒、抱怨......这些负面行为,都等于“没用”——我不允许我的孩子有这种“弱者”气息。

仿佛一旦有了这些气息,就意味着“没人爱、被羞辱、被嫌弃”。

所以,第一把“钥匙”是:

1、请尝试记录你的“暴怒时刻”:

比如,孩子什么行为让你失控?你想到什么画面?你在害怕什么?......

2、绘制你的“童年回声图”:

父亲当年总说______,我现在总说______。

母亲当年总做______,我绝不让孩子_______。

【钥匙二】改写:用“成人自我”替代“童年自我”

偶尔的出错、犯懒、抱怨,真的等于“没用”吗?

不!

他只是一时不想学习,就一定会成为“弱者”吗?

不!

他表现不好,我就真的会不爱他吗?

不!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改写”:

不是着急去“教育”孩子,而是用你的“成人自我”,去扯掉那些潜意识里的错误标记!

请拿出第二把“钥匙”:

1、“123”暂停法:

1次深呼吸→2个积极回忆→3秒冷静战术

比如,我会:

深呼吸1次。

想2个我儿子的优点。

第3秒说出:“妈妈需要想想怎么帮你。”

2、话术重构:

这时,你就有时间去重构本想脱口而出的那些话——

比如,“谁让你平时不努力”改为:“没事,妈妈来陪你看看错题。”

“你还累?我花这么多钱,为了谁啊?”改为:“你觉得补课压力太大是吗?那我们来想想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要不把学习任务和玩穿插一下?”

【钥匙三】创造:建立新的家庭记忆

孩子不是童年的你,你也不是曾经的父母。

你们都值得更有力量、更温暖的记忆。

所以,这第三把“钥匙”是:

1、每周聊聊你们的“脆皮时刻”

全家分享各自困境,不说教,只倾听。

每次我和老公对儿子发脾气后,都会跟他分享,我为什么会生气,我们当时处在怎样的困境。

这样的分享多了,等我们真忍不住发火时,我儿子就能用抽离的、第三方视角看待我们。

比如,我们发火时,他会说:

“妈妈,你是太累了吗?”

“爸爸,你是又焦躁虫上身了吗?”

当你发现,孩子越来越清醒、强大,你情绪失控时,也并没有伤害他,那你冷静下来后,就能少很多自责。

2、用“我需要”“我不需要”造句

定期一起写下“我需要____。”和“我不需要____。”

然后讨论、投票、整理,把“我需要”作为家庭行动清单;把“我不需要”一起撕碎扔进垃圾桶。





“教育最大的奇迹,不是把孩子变成学霸,而是你终于敢对童年的自己说:‘别怕,我不会让你的伤,再传到下一代。’”

从“命运轮回”到“自我觉醒”,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在打破枷锁。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斩断代际创伤的锁链,让孩子拥有我们不曾得到的爱和自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