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下目—鲣栉虫总科〈皮蠹总科〉(上)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叩头虫下目

鲣栉虫总科〈皮蠹总科〉

鲣栉虫总科(学名:Dermestoidea)又称皮蠹总科,约950种。

1.形态

后足基节扩大如瓣状,盖住腿节,前足基节圆锥形,显著突出,后足基节呈板状并具容纳腿节的沟,单眼常1个。

2.下属科

鲣节虫科〈皮蠹科〉(Dermestidae)

毛鲣节虫亚科〈毛皮蠹亚科〉(Attageninae)

鲣节虫亚科〈皮蠹亚科〉(Dermestinae)

长鲣节虫亚科〈长皮蠹亚科〉(Megatominae)

光鲣节虫亚科〈光皮蠹亚科〉( Orphilinae)

圆胸鲣节虫亚科〈圆胸皮蠹亚科〉(Thorictinae)

鬃鲣节虫亚科〈鬃皮蠹亚科〉(Trinodinae)

蚁刺虫科〈黄胸甲科〉(Thorictidae)

短跗虫科(Jacobsoniidae)

小丸甲科(Nosodendridae)

3.鲣节虫科〈皮蠹科〉

鲣节虫科(学名:Dermestidae),又称皮蠹科,为鞘翅目昆虫下的一科。本科在全世界有将近 500~700 个成员,身长大多在 1~12 毫米。椭圆的身型以及叶状垫是其成虫的诊断特征;其棒状的触角嵌入在头部的凹槽内,腿节也镶在腿部基节的凹槽中。其幼虫与金龟科的幼虫相似,也具有刚毛。


鲣节虫的食性相当广泛,大部分的属具有食腐性,例如花粉、皮屑、动物毛发以及植物纤维。有些被发现于动物巢穴,像是哺乳类、鸟类、蜂等动物的巢;本科中红点螵蛸鲣节虫属(英语:Thaumaglossa)(Thaumaglossa)仅在螳螂的螵蛸中被发现,而斑皮蠹属(Trogoderma)则为谷物害虫。

本科的一些成员是法医昆虫学中的要角,因为牠们有着分解尸体来获取养分的习性,所以有助于刑案鉴识;有些成员损坏住家或商品中含有天然纤维的对象,所以在城市昆虫学中则被定义为害虫,牠们又被称为「bow bugs」,顾名思义牠们会侵扰小提琴的琴盒并取食弓毛,对该物造成危害。

在自然史博物馆(英语:natural history museum)中,由于啃食骨骸肉屑的习性,牠们常被利用于动物骨架的标本制作。

(1)古生物学

2017 年,以时为广州中山大学的博士生邓从双为首,以及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组成的跨国科研团队在内蒙古宁城县山头乡道虎沟村的道虎沟化石层生物群(九龙山组,中侏罗统,约1.65亿年前)发现了已知最早的化石鲣节虫。本种可归类于鲣节虫亚科(Dermestinae),独立自成一族──似鲣节虫族(Paradermestini),新种被命名为侏罗似鲣节虫(Paradermestes jurassicus Deng, Ślipiński, Ren & Pang, 2017)。这是鲣节虫科已知年代最早的化石纪录,且印证了本科类群的确已诞生于侏罗纪中期。这项研究成果刊载于《波兰动物学报》(Annales Zoologici)。

(2)外形特征

皮蠹科昆虫的体小型至中型。体长1.0~12.0mm,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背面隆起,通常密被带色的毛或鳞片,并构成各种斑纹。表皮黑色、褐色,或带红色或黄色。头小,显著向下倾斜,下口式;复眼发达,唯圆胸皮蠹属Thorictodes的种类复眼十分退化,隐于头的侧突之下;具中单眼,仅皮蠹亚科Dermestinae的种类缺如;触角4~1l节,棒头1~3节,少数多达4~9节,或无棒头而末端3~4节延长呈丝状。前胸背板常横形,稍均匀隆起,前背折缘常凹陷或具明显触角窝。鞘翅通常盖及腹末。前足基节近球形或圆锥形,基节窝后方开放。后足基节横板状,具容纳腿节的凹陷,或后足基节球形,无容纳腿节的凹陷;跗节为5-5-5式。腹部腹面多数可见5个腹板。该科种类食性极杂。

(3)分布

包括6亚科34属,约70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知8属约40种,遍布全国各省区。

(4)危害

主要为害生皮张、干鱼、咸肉、蚕茧、生丝、皮衣、毛织品、毛呢服装、动物性药材,部分为害谷类和豆类。生活力强,可在野外也可在室内繁殖,大量发生时可造成一些贮藏品的重大损失。分布于中国南方诸省的白腹皮蠹是生皮张、干鱼、鱼粉的大害虫。遍及中国各省区的钩纹皮蠹与遍及中国大部地区的拟白腹皮蠹是生皮张与蚕茧的大敌。花斑皮蠹肉食性兼植食性,与中华圆皮蠹、红圆皮蠹等同样是毛织品、皮毛等的主要害虫。黑皮蠹是为害谷物等贮藏品普遍的种类。此外,谷斑皮蠹在国际上已被列为重要检疫对象。

(5)下属亚科

毛鲣节虫亚科〈毛皮蠹亚科〉(Attageninae)

鲣节虫亚科〈皮蠹亚科〉(Dermestinae)

长鲣节虫亚科〈长皮蠹亚科〉(Megatominae)

光鲣节虫亚科〈光皮蠹亚科〉( Orphilinae)

圆胸鲣节虫亚科〈圆胸皮蠹亚科〉(Thorictinae)

鬃鲣节虫亚科〈鬃皮蠹亚科〉(Trinodinae)

(6)谷斑皮蠹

谷斑皮蠹(学名:Trogoderma granarium),为鞘翅目皮蠹科。原寄生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一带,1962年从非洲传入中国,福建、山东、广东、云南等地曾有发现,仅在台湾发现。杂食性,危害多种动、植物,如小麦、大麦、麦芽、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稻谷、面粉、花生、干果、坚果、奶粉、鱼粉、血干、蚕茧、皮毛、丝绸等。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3.0mm,宽0.9~1.7mm,雌虫一般大于雄虫。体呈长椭圆形,体壁发亮,头及前胸背板暗褐色至黑色,鞘翅红褐色,上面的淡色花斑不明显,触角及足淡褐色。前胸背板近中央及两侧有不明显的黄色或灰白色毛斑。鞘翅密被淡褐色至深褐色毛。上面有淡色毛形成的极不清晰的亚基环、亚中带和亚端带,腹面被褐色毛。触角11节(极少数个体为9~10节),雄虫触角棒3~5节,末节长约为第9、10节的总和,雌虫触角棒3~4节。触角窝后缘隆线特别退化,雄虫约消失全长的1/3,雌虫约消失全长的2/3。颏的前缘中部具深凹,两侧钝圆,在凹缘最深处的高度不及颏最大高度之半。雌虫交配囊骨片极小长约 0.2mm,宽约0.01mm,上面的齿稀少。雄虫第9腹节背板两侧着生刚毛3~4根。

幼虫:老熟幼虫,体呈纺缍形,长4.0~6.7mm(平均约为5.3mm),宽1.4~1.6mm(平均约为1.5mm),背面乳白色至红褐色或淡褐色。第1腹节端背片最前端的芒刚毛不超过前脊沟。身体背面的箭刚毛多着生于背板侧面,尤其在腹末几节背板最集中,形成密的暗褐色毛簇。箭刚毛末节呈枪头状,其长度约等于其后方4个小节的总长。第8腹节背板无前脊沟,或仅以间断线形式存在。上内唇具感觉乳突4个。触角节1、2节约等长,第1节上的刚毛散布于该节周围,仅外侧1/4无刚毛。

卵:长约0.7mm,宽约0.25mm,长筒形稍弯曲,一端纯圆,另一端较尖并着生许多刺状突,刺突基部粗,端部细。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

蛹:雌体长平均5mm,雄体长3.5mm,离蛹,淡黄色,扁圆锥形,体表着生多数细毛。对于谷斑皮蠹种的鉴定,主要在于同属中几个常见种的区分,这就需要熟悉成虫、幼虫的基本构造,并掌握必要的操作技术。对幼虫的鉴定,主要观察上内唇乳突数及第8背板前脊沟的有无。

②生长规律

在东南亚,1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仓库缝内越冬。成虫的寿命短,交配过的雌虫存活4~7天,未交配过的雌虫存活20~30天,雄虫可存活7~12天;成虫不飞行,很少取食。成虫羽化后2~3天开始交尾,一次交配可使雌虫所产卵全部可育,但交配两次可极大地提高产卵量。卵多散产,每次产卵50~90粒。

耐干性强,在植物含水量2%的情况下仍能顺利繁殖和发育。耐冷耐热能力也很强,比一般的仓库害虫能够忍耐更冷更热的环境。还有突出的耐饥力,当食物缺乏时,接近成熟的幼虫甚至可以钻入缝隙处休眠。幼虫多集中于粮堆顶部取食进入3龄后又钻入缝隙中群居。

③为害特点

食害多种谷类及经济作物,危害性极大,给谷物造成的损失惨重。对毛皮也有危害。内地许多地方曾有小面积发生,但比较容易彻底清除,多被及时扑灭,因此多没有形成大面积扩散现象。中国分布现状

中国内地地区危害不严重,在福建、山东、广东、云南等地曾有发现,仅在台湾定居。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成虫虽有翅但不能飞,主要随寄主、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传播到亚洲、欧洲、非洲、美国、墨西哥等地。食害多种枯饼及谷类、干果、坚果、豆类、油料等,危害性极大,给谷物造成的损失惨重。对毛皮也有危害。我国内地许多地方曾有小面积发生,但比较容易彻底清除,多被及时扑灭,因此多没有形成大面积扩散现象。

④分布

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前苏联(中亚)、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塞浦路斯、土耳其、丹麦、瑞典、芬兰、捷克、德国、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几内亚、塞拉利昂、尼日尔、尼日利亚、苏丹、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安哥拉、莫桑比克、毛里求斯、津巴布韦、南非、布基纳法索、马达加斯加、科特迪瓦、美国、墨西哥、牙买加。

(7)白腹皮蠹

白腹皮蠹(学名:Dermestes maculatus)属于昆虫纲鞘翅目、皮蠹科,是一种世界性的贮藏物害虫。危害各种储藏的粮食、皮革和皮张。可在各种粮食,豆类,油料,以及毛皮,皮革,水产品,肉干,鱼干和中药材等储藏物品中发现。触角11节,锤状,前端三节膨大。腹部大部分密生白毛,故名。


①形态特征

白腹皮蠹成虫特征:体长6-10毫米,长椭圆形,有光泽,褐色或黑色。前胸背板的前缘和侧缘生有白毛。鞘翅上也有少数白毛。触角11节,锤状,前端三节膨大。腹部大部分密生白毛,故名。

②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3~6代。各虫态均能越冬,一般在家庭墙壁、衣柜、地板及砖石缝隙或尘芥杂物内越冬。幼虫极活泼,常活动于寄主的缝隙中或阴暗部位,有群集性及假死性,极贪食,有时互相残杀。成虫能短距离飞行,有假死性,在52.5℃时,15分钟全部死亡。

③生长习性

栖息场地和习性:可在各种粮食,豆类,油料,以及毛皮,皮革,水产品,肉干,鱼干和中药材等储藏物品中发现。白腹皮蠹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储藏物害虫,对生皮张的储藏带来很多的困难。白腹皮蠹幼虫有钻蛀木头的习性,对木质粮库和其它木质用具的危害也相当严重。白腹皮蠹可能是我国西北地区生皮张的主要害虫。

生活周及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白腹皮蠹生活周的长短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在25℃和相对湿度60-70%条件下,完成其生活周约需70天。一只雌虫一生能产卵200-800粒。

④生长发育

卵:散产在储藏物品的表面。卵发育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在23-24℃,经5天卵才能孵化;在26-27℃,为3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一年可发生6代。最适发育温度18-28度。在21.3-23.7度时,每雌虫产卵845粒。平均卵期3天,幼虫期30天,蛹期7天,一般60-70天即可完成一代。幼虫贪食,常自相残杀,发育完成后即离开食物,寻找化蛹场所化蛹。成虫也能取食为害,善飞翔,一般寿命61-90天。

幼虫:老熟幼虫粗壮,生有许多刚毛,暗褐色,长10-15毫米。在身体背面中央处有一条颜色较浅的带,容易识别。幼虫的生活期较长,在23℃约需44天。一般要脱皮5-6次,甚至12次。幼虫喜欢钻蛀木头或其它坚硬的东西,并且在里面化蛹。所以对木头仓库的危害也很严重。

蛹:长约7毫米,黄褐色,有细毛。在冬天,蛹期约35天;在22-24℃,约14天;在27℃,约10天。

成虫:白腹皮蠹是一种重要的贮藏物害虫,不但危害各种储藏的粮食,而且危害皮革和皮张。成虫要危害贮藏物品,但与其幼虫相比,危害较轻。白腹皮蠹和拟白腹皮蠹很相似,一般不能加以区分。这二种皮蠹我国均有分布,但白腹皮蠹的分布要比拟白腹皮蠹更为广泛。

⑤分布地区

成都、重庆、彭县、金堂、德阳、广汉、温江、会理、渡口、汶川、筠连、井研、平昌、遂宁、渠县、铜梁、泸县垫江、米易、西昌、理县、泸定、康定。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