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蚊虫也多了起来。

出去玩的时候,若有小虫子落在我们或者孩子皮肤上,很多人都会本能的抬手“拍死它”。

这是因为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异物”的警惕性,而生活常识又告诉我们多数虫子都是有害的,要么携带病菌、要么叮咬皮肤。

这种潜在风险会触发大脑中杏仁核的应激反应,促使我们本能的做出拍打的动作。



然而,有时这种本能反应,却会害了我们。

最近刷到很多网友因本能“拍虫子”而险遭毁容的分享。

比如,下面这位网友就说,有个小虫子爬到自己脖子上,自己习惯性的就用手把它捏死了,而且还及时用消毒湿巾反复擦洗了,结果没想到第二天脖子就开始疼,跟烫伤似得,火辣辣的疼,抹了药膏不管用……



再比如下面这四位网友,都表示自己也曾经因为拍死这类虫子险遭毁容,并且其中两个还留下了疤。



是什么虫子这么厉害?怎么就拍不得?

相信很多网友都猜到了,对!就是大名鼎鼎的“行走的硫酸”——隐翅虫。

01 了解下隐翅虫

如果你没听说过“隐翅虫”,那是不是听说过“影子虫”“青腰虫”“飞蚂蚁”?

没错,它们就是隐翅虫,个头如蚂蚁大小,具体就长下图这样。



隐翅虫被称为“行走的硫酸”并非夸大其词。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常见昆虫叮咬诊疗规范》指出:隐翅虫毒液可导致Ⅲ 度腐蚀性损伤(相当于热力烧伤中的深 Ⅱ 度烧伤),需按化学灼伤处理原则进行清创和抗感染治疗。

隐翅虫体内的毒液PH值在1-2之间(一般硫酸的PH值位于0到1之间),属于强酸范围,一旦我们拍死或者捏死它,它的毒液就会流出来,沾到皮肤上,导致隐翅虫皮炎。

若毒液接触眼睛,可导致结膜或者角膜的灼伤,情况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失明。

隐翅虫喜欢温度高潮湿的环境,具有趋光性,所以,在夏季比较常见,尤其是花草树木较多的地方。

近日天气转暖致隐翅虫活动增加,因缺乏相关常识,无意间拍死虫体致毒液接触皮肤的情况增多。



据武汉市第三医院数据,截至 4 月 20 日,该院已接诊隐翅虫患者超 200 例,仅 4 月 11 日就达 20 例,接诊量较去年同期激增 35%。

02 遇到隐翅虫不能打死,该怎么办呢?

通常情况下,隐翅虫处于无害爬行状态,仅在受压时释放毒液,所以,无论是在哪里发现隐翅虫,是不是落在我们皮肤上,都要保持镇定,先不要慌。

记住两个原则:

第一,避免任何挤压、碾碎的动作,避免毒液溅出腐蚀皮肤。

第二,物理隔绝处理,全程保持皮肤与虫体10㎝以上的距离。

具体物理格局处理方法如下:

如果虫子落在我们身上,吹一口气,利用气流试着把它从皮肤上吹走,禁止用手指弹,以免虫体破裂崩出毒液



如果虫子在墙面或者桌面,无法吹走,可以利用材料稍硬的纸卡片或者纸巾,轻轻把其推到容器中,比如塑料瓶或者玻璃杯中,然后拧紧把其丢在户外。

如果夏季夜间开灯,引来较多虫子聚在纱窗或者灯罩附近,可打开电风扇或者吹风机,利用气流将其吹走,也可关闭门窗打开空调至26度以下,等室温下降后,打开窗户,关闭室内灯源,隐翅虫便会因趋温、趋光性,主动飞向窗外。

03 不小心接触了隐翅虫毒液,该如何处理?

若是不小心拍死了隐翅虫,或者不确定隐翅虫在自己身上待了多久,是否在皮肤上留下毒液,可以按照“洗—消—护”的步骤处理

洗→立即冲洗

用肥皂水、4%的苏打溶液或其它偏碱性的水,冲洗接触隐翅虫毒液的部位10分钟左右,流动冲洗,以此中和毒液的强酸性。



消→消毒处理

冲洗完毕,在接触毒液的皮肤处涂抹炉甘石洗剂或者碘伏消毒处理,避免使用酒精、风油精等刺激性液体消毒。

因为酒精挥发吸热、风油精强刺激性可引发局部毛细血管痉挛后扩张,导致灼烧感加剧、渗液增多,形成“越涂越痛”的恶性循环。

护→就医观察

若经过以上操作,还是出现水疱、糜烂或者头疼、发热等症状,需要尽快去医院皮肤科就诊,就医观察。

隐翅虫皮炎一般愈合周期为1-2周,处理正确一般不会留下疤痕,少数色素沉淀通常会在半年内消失。



防大于治,为了我们及孩子的安全,隐翅虫高发期,除了要学会以上基本应对隐翅虫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预防为主,防止与隐翅虫亲密接触。

如果你发现家周边隐翅虫较多,那建议您最好安装40目以上的防虫纱窗,夜间关闭非必要灯光,或改用 暖黄色LED灯 。

户外活动时,记得喷洒避蚊胺类药物,并注意查看喷洒药物防护时效,及时喷洒,全面喷洒。

你见过隐翅虫吗?拍过隐翅虫吗?

是否有关于这方面的预防经验分享给大家?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供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家长参考讨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