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研究》第49辑
ISBN:978-7-5228-4909-6
定价:128元
任吉东 主编;任云兰 执行主编
(点击封面 优惠购书)
《城市史研究》是目前国内城市史研究专业集刊。现为CSSCI来源集刊。本集刊刊发具有学术性、前沿性、思想性的有关中外城市史研究的相关稿件,涉及的内容包括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与之相关的地理、建筑、规划等边缘学科和跨学科课题。本辑是第49辑,分为“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区域城市研究”“城市空间”“城市治理”“城市文化““景观与环境”7个栏目,共收录19篇文章。
目录
城市经济
从《日升昌信稿》看晚清城际空间互动
——以咸丰初年日升昌票号清江浦分号为中心 周亚 余娟
近代观音寺街的商业结构演变
——兼论北京城市商业发展的双重面相 高福美
近代上海城市电价演变研究(1883~1941) 陈碧舟
城市社会
政治、市场与近代广州建筑营造业 黄素娟
“公益善业”:八善堂与天津大红桥修筑研究 高玥玥
战时行业价格与公共利益
——1937~1938年汉口旅栈业加价案 苏醒
新中国初期天津市红十字会的卫生工作
——以妇幼卫生工作为重点的考察 曾浩
区域城市研究
近代松花江流域航运与沿岸城市变迁研究(1858~1931) 荆蕙兰 苗庆科
从“畏江”到“借江”:近代镇江城市发展的长江因素 俞泽玮 李玉
黔桂铁路与20世纪中期独山城市发展研究 高乾
城市空间
春秋战国时期都城防御的三大变化
——以曲阜鲁城建造过程为视角 徐团辉
近代天津“三不管”地区的空间书写与叙事 杨子佼
天津日租界的规划与城市空间研究(1898~1936) 龚宁
城市治理
宋代的市镇官员 王旭
清末天津警察研究 张红侠
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权利纠葛考议(1908~1937) 李沛霖
城市文化
破坏与监控:沦陷时期日伪对天津广播业的统制 冯帆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市民间公演研究 贾萌萌
景观与环境
长江与胜景:燕子矶与明中后期南京城北沿江景观带的生成 胡箫白
·城市经济·
从《日升昌信稿》看晚清城际空间互动——以咸丰初年日升昌票号清江浦分号为中心
内容提要:票号分号的设立是晚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衡量城市通达性的参照尺度。以“流态”视野对《咸丰元年十月至二年八月日升昌清江浦致京师信稿》进行分析后可知,咸丰初年日升昌票号网络中的清江浦由“信息流”“金融流”“物流”组成了多样的流态形式,这些流态将清江浦与北京、苏州、扬州、开封等城市联结起来,消弭了票号分号与分号之间、分号与总号之间业务上的空间障碍。将票号作为城市流态研究的对象,既能改变传统金融组织研究中忽视地理空间存在的惯性思维,又可为城际空间互动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城际空间互动 票号 清江浦 《日升昌信稿》
作者:周亚,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余娟,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教师
近代观音寺街的商业结构演变——兼论北京城市商业发展的双重面相
内容提要:观音寺街是北京前门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与大栅栏并称为“前门外的菁英”。清末民初,为适应城市消费格局的变化,观音寺街的商业布局不断调整。洋货、机器工业以及商场、电影院、剧场等新兴商业形式崭露头角;与此同时,相沿已久的传统商业门类亦有所保留。新旧元素的共存与消长,成为清末民初北京城市商业转型的特殊面相。
关键词:清末民初 观音寺街 北京城市商业
作者:高福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研究所研究员
近代上海城市电价演变研究(1883~1941)
内容提要:近代以降电力逐渐成为上海城市居民和企业最重要的能源,电费价格也成为关系到近代上海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民众生活的重要因素。近代上海城市电价以1937年淞沪会战为分界点,分为1883~1937年稳健下降时期和1938~1941年连续上升时期。上海城市电价稳健下降时期中,电力产业自身的发展特点、租界当局和外商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中国政府回收利权的措施等因素均产生了影响。淞沪会战后,战时外商电力企业调整电力价格导致上海电价不断上扬。得益于长时间的低电价,上海城市居民和企业的用电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同时改变了近代上海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费习惯,并促进城市工业电气化快速发展。但是,近代上海外商电力企业借由低电价赚得的利润和资金并未全部用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而是有相当部分被汇出国外。
关键词:近代上海 电价波动 电力企业 用电普及程度
作者:陈碧舟,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城市社会·
政治、市场与近代广州建筑营造业
内容提要:近代广州的建筑营造业随着城市建设而快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步入发展巅峰。建筑营造业分工细化催生了新的工种,薪资更低的女工也进入该行业。但建筑工人主要仍以散工的形式聚集在“五市”待雇,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也留存着师徒制,形成从事建筑营造业的职业和技术门槛。这两种特征导致建筑工人工资等级差异明显,也使得建筑营造业组织内部矛盾重重。本文展现了近代建筑营造业与传统的勾连密切。原有的业缘、地缘等社会因素被带入新式的工会和同业公会。虽然组织模式是全新的,但建筑工人原有的社会网络没有改变,由此衍生出建筑营造业组织内部的相互抗争。
关键词:近代广州 建筑营造业 建筑工会
作者:黄素娟,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讲师
“公益善业”:八善堂与天津大红桥修筑研究
内容提要:1924年夏,天津突降暴雨,大红桥被水冲毁。为解决大红桥重修问题,天津各方势力多方筹措,均无疾而终。1926年夏,八善堂董事从兵灾救济中脱身,着手参与天津大红桥的修筑事宜。在修建大红桥过程中,八善堂董事持续推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协助。在修筑大红桥堤岸的资金筹措问题上,八善堂将举办义务戏演出作为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筹款数目可观。最终,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八善堂完成了大红桥堤岸的修筑。通过修造大红桥,八善堂加强了与政府方面的联系,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天津八善堂 大红桥 义务戏
作者:高玥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战时行业价格与公共利益——1937~1938年汉口旅栈业加价案
内容提要:在全面抗战爆发到武汉沦陷期间,大批军政商民因战乱迁至武汉,汉口旅栈业一度呈现战时畸形“繁荣”景象。供需失衡之下,汉口旅栈业出现加价及失序现象,表现为隐匿房价表、增加房价、扩充房间、经理茶役勒索酒资等,导致偷瞒税捐、贻害行旅与影响治安。但在国破家覆之危急时刻出现的加价事件,并非单纯的市场供需问题,还关涉战时后方的社会秩序。当地政府注重发挥同业公会纽带作用,以图规范与发展旅栈业,维护后方的稳定。
关键词:汉口 旅栈业同业公会 全面抗战时期
作者:苏醒,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新中国初期天津市红十字会的卫生工作——以妇幼卫生工作为重点的考察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红十字会在外交和国内救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市红十字会改组后,开始重塑市级组织结构并发展会员。在卫生业务方面,天津市红十字会由卫生部门指导,还负责协助卫生部门开展工作,将工作重点投入妇幼卫生事业中。宣传妇幼知识,以妇幼卫生机构补充妇幼保健网,培训妇幼医务人才,显著降低了妇幼死亡率,提高了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天津市红十字会的自身建设与妇幼卫生参与,不仅完善了组织架构和业务能力,还改善了天津市妇幼卫生事业的薄弱状况。
关键词:新中国初期 红十字会改组 妇幼卫生工作 天津
作者:曾浩,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区域城市研究·
近代松花江流域航运与沿岸城市变迁研究(1858~1931)
内容提要:航运在近代水系城市发展变迁中具有重要作用。1858~1931年,随着松花江流域航运的开发,松花江流域沿岸城镇不仅数目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城市的功能由以军事、政治为主向以经济为主转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亦向近代化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松花江水系城市此后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近代 松花江流域航运 松花江水系城市
作者:荆蕙兰,沈阳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苗庆科(通讯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从“畏江”到“借江”:近代镇江城市发展的长江因素
内容提要:长江是推动近代临江城市发展的一个要素与变量。以镇江为例,长江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长江对于镇江近代城市重心与城镇格局的变迁有重要影响。其次,随着“人—江”联系的紧密,镇江地方商、绅、民在近代逐渐经历了由“畏水”到“用水”的转变,开始在实践与观念中利用长江以促进城市发展。最后,近代镇江的城市工商业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水生城市”开启了近代化进程。系统梳理近代镇江城市发展的长江因素,可由此窥见长江促进内河口岸城市“增量式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关键词:长江因素 近代镇江 临江城镇布局 人水关系
作者:俞泽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玉,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
黔桂铁路与20世纪中期独山城市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铁路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作为贵州省的第一条铁路,黔桂铁路在20世纪中期贵州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正如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样,铁路与城市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以贵州第一座通火车的城市独山为例,如果从铁路交通的视角来审视这座西部内陆城市的发展轨迹,会发现其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由曲向直的转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前者艰难起步、中道崩殂,后者浴火重生、加速前行。
关键词:黔桂铁路 独山 西部内陆城市 城市现代化
作者:高乾,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城市空间·
春秋战国时期都城防御的三大变化——以曲阜鲁城建造过程为视角
内容提要:曲阜鲁城考古新发现呈现的建造过程与东周其他列国都城考古材料揭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都城防御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城墙与城壕皆由窄变宽,二者间距由小变大;二是从主要依靠城墙、城壕来加强城防逐渐发展为在全力提高城墙、城壕防御能力的同时愈发重视凭借相关附属设施来增强城防,城防体系由简单变复杂;三是保护宫殿区的防御设施由某种非城墙类的特殊障碍设施变为宽大的夯土城墙与护城壕沟,宫殿区的防御力由弱变强。这三大变化主要发生在战国中期前后,变化原因与外部战争性质的改变、内部公卿矛盾的激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 曲阜鲁城 都城防御 宫殿区
作者:徐团辉,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近代天津“三不管”地区的空间书写与叙事
内容提要:“三不管”是近代天津具有代表性的游艺场所,在天津都市文化的书写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三不管”浓厚的娱乐氛围,地方文化人士将之视为近代天津的娱乐符号,借此展现津门之繁华与发展。但由于管理的缺失,“三不管”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底层社会的艰辛与不易,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困境也在相关书写中有所呈现。无论是作为城市娱乐中心还是平民生活世界,“三不管”在缺乏权力监管的现实环境中逐渐成为文化人士践行社会责任的焦点地区。对“三不管”的书写与表达,既是其身为地方文化人士的自觉,也是强调个体身份的方式。
关键词:近代天津 “三不管”地区 城市游艺场所
作者:杨子佼,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天津日租界的规划与城市空间研究(1898~1936)
内容提要:开埠后,为攫取更多利益与资源,列强在津开辟租界,并出于自身利益诉求对租界进行所谓“规划”建设。各租界规划案“风格”各异,以致天津城市整体呈现“拼贴”形态,空间布局支离破碎。天津日租界的1899年“郑领事规划案”、1901年“第一期规划案”、1909年“第二期规划案”等三个规划案虽有一定延续性,注重与老城和邻近租界的空间互动,但是其杂糅的特点也非常明显。日租界的规划是为了满足日侨生活和经营的需要,并以之为据点倾销日货、掠夺华北资源,不断嵌入天津新的航运和商业中心。这一时期各自为“政”的市政规划和开发对城市的风格统一和长期发展必然是不利的。
关键词:近代 天津 日租界规划 城市空间布局
作者:龚宁,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城市治理·
宋代的市镇官员
内容提要:两宋时期,县以下出现大量经济市镇,其中部分规模较大的市镇被纳入国家政区体系,官府会派遣官员到这些市镇进行管理。北宋初年,受到前代藩镇体系的影响,镇的官员尚为镇将,后逐渐被监镇取代。在监镇之外,又存在各类监当官,如监税、监酒等。元丰改制后,市镇分设文、武监镇之制趋于完善,不过由于武臣监镇缺乏处理镇务的行政能力,且易形成“饕虐之风”,故大型市镇纷纷要求差派文臣,市镇官僚体系中“以文制武”的特点较为明显。市镇之中还存在大量的派驻官,其中中高层机构的派驻官多与税收有关,而县级政权的派驻官则主要是为了维护市镇治安。市镇官员兼职的特色明显,包括由其他官员兼任市镇官以及市镇官兼理市镇之外的事务两个方面。
关键词:宋代市镇 市镇职官 基层官僚体系
作者:王旭,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清末天津警察研究
内容提要:清末天津打破传统治安管理模式,引入西方警察制度,构建起警察组织网络,实现治安管理与地方行政的制度化分离。警察职业化,建立警察队伍,使社会管控力量有了一定的专业性。突破传统治安管理范畴,警察行政在清末地方治理中实现多元渗透。清末天津警察新政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其底色是维持君主专制政体,具有不彻底性和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清末 天津 警察制度
作者:张红侠,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权利纠葛考议(1908~1937)
内容提要:自1908年上海城市公共交通肇始,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前,上海城市公共交通日益发展。华界管理当局与商办公交企业的权利纠纷、公共交通演进中的民众权利诉求及该业发展下凸显的国家基本权利保护等多维向度,使城市公共交通权利纠葛循环演变,由此形成互相推荡的历史归向,进而对近代上海交通发展与城市社会嬗变产生重要作用及深远影响。
关键词:全面抗战前 上海华界 上海租界 城市公共交通
作者:李沛霖,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城市文化·
破坏与监控:沦陷时期日伪对天津广播业的统制
内容提要:天津沦陷期间,操纵新闻、控制宣传成为日伪在天津进行殖民统治和压迫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挖掘,发现日伪当局对广播业的统制较之报刊等更加严苛。在长达八年的时间中,日伪通过关停破坏各家民营电台、设立管控机构实施统制、建设敌伪电台垄断播出、登记用户并统一收听器材等方式,对天津广播业和天津民众从“听什么”到“如何听”进行全面管控,天津无线电广播沦为日伪的工具。
关键词:天津 日本 无线电广播 思想文化统制
作者:冯帆,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市民间公演研究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重庆市公演活动颇为活跃,尤以民间公演引人注目。以戏剧、话剧、电影、音乐等艺术演出形式进行的民间公演活动,在充实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筹募抗战物资、赈灾济贫、助医助学、筹募事业基金等,在战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重庆市 民间公演 全面抗战时期
作者:贾萌萌,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景观与环境·
长江与胜景:燕子矶与明中后期南京城北沿江景观带的生成
内容提要:作为南京城北沿江景观带的代表性景观,燕子矶的开发是长江参与城市文化形塑的典型案例。因应于城北内河水口和过江渡口的地理区位条件,燕子矶地区人货往来频繁,是为江矶向胜景演化的前提。明中期开始,多有文士在阻风江边时登览燕子矶,因之得以考察城北地区的江滩演化、社会民生、地方物产,更在品赏大江的同时以诗文图绘书写胜景,强化了长江与南京城市文化的共生关系。考察燕子矶与南京城北沿江景观带演进脉络,是深化长江与南京江城互构认知的关键视角。
关键词:长江 南京 燕子矶 沿江景观带
作者:胡箫白,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集刊主页:www.jikan.com.cn/城市史研究
整理:ym 审核:t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