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说的这句话(下图),猛一看上去,似乎是错误的,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人来说,会认为王安忆在否定英雄的价值,在攻击民族的英雄,但其实不然。
一般人理解不了这句话,尤其是九漏鱼之类的,我认为有情可原,毕竟这句话确实还是有些深奥的,存在思维弯度,直来直去一根筋的思维确实理解不了的。
但是,如果是一个文学专业博士,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一个高级记者,也不能够正确理解这句话,这就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了,难道这些头衔都是假的吗?
我先是看到所谓的中国新派冷雁不理解这句话。从上图明显可以看出,他对王安忆这句话是持反对态度的,拿这句话作为证据批判王安忆“这是什么品格”。
冷雁原先认证过文学专业博士——据说不存在这个博士称号,又自称诗人,看起来应该在文科方面有长处,应该能理解王安忆那句话,可是他居然不懂。
今天,我又看到认证“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的大道巴蜀也不懂这句话。大道巴蜀与冷雁不同,他是作家,作家的思想应该更有深度才对。
诚然,作家也有思想上的不同,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但是,要说王安忆这句话会什么解构社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这纯粹是扯淡,纯粹就是一根筋思维。
大道巴蜀小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证明他确实把王安忆这句话理解为了对英雄的否定,与冷雁一样的思维。然而事实上,王安忆这句话并没有表达这种意思。
换一种说法,一般人就能够理解了:一个需要药的人,一定是生病了;一个喊着要食物的人,一定是饥饿了。这里,并没有对药的否定,也没有对食物的否定。
不过,王安忆那句话,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古今中外,每一个民族都会经历苦难。所以对于英雄,一个民族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
放眼全世界,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苦难?哪个民族是不需要英雄的?当一个民族处在苦难中时,就需要英雄,因为唯有英雄,才能拯救民族、民众脱离苦海。
所以,现实情况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才是可悲的,因为如果没有英雄,民族就会深陷惨境之中。普通人无法拯救民族于水火,这一点唯有英雄才能够做到。
当然,王安忆这句话,因其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也确实很容易给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感觉,让人觉得有英雄的民族就不好。如果从这个角度批判,是可以的。
作家的思维常常多拐一个弯,想到常人想不到的地方。但是,不得不说,文人对社会的认知与期盼,大多存在理想主义色彩,就像乌托邦主义那样,不切实际。
然而,乌托邦主义思想固然需要反对,但是不能曲解而乱扣帽子。非其罪强加之,这既是无知的表现,也是蛮横霸道的表现。所以,大道巴蜀实在不宜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