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征兆有哪些?
村组责任人的职责有哪些?
汛前准备要干些啥?
四川省基层山洪灾害防御“应知应会”
这6个要点必须掌握!
要点一:山洪风险在哪里?
1
源头风险
面前河沟涨水+背后小沟冲击威胁村庄(房屋)。尤其要注意背后平时没水的干沟、小沟,因沟道比较陡,水流冲击力强,带动沟道内泥沙、树木,山洪来得又快又猛。
2
位置风险
房屋与沟道、河道的位置关系这3类最危险。
3
地形地貌风险
干支交汇、急弯、卡口、地势低洼等。
4
“堵”“溃”风险
跨沟桥涵、堰(塘)坝、沟滩占地等。
要点二:山洪征兆有哪些?
1
天气异常
沟道上游、屋后深山中,电闪雷鸣、暴雨如注。
2
水位异常
溪流水位极速上升,可能是上游大量降水引发山洪;若水位骤降甚至断流,可能是上游暴雨致山体崩塌阻塞河道,导致断流。
3
水流异常
原本较清澈的溪流突然变浑浊,可能是上游暴雨将泥沙、石块带入水中,形成了山洪泥石流。
4
山体异响
如果在山上听到沙沙声音,但找不到声音来源,可能是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征兆;山沟或深谷发出轰鸣声音或有轻微的震动感,说明山洪泥石流正在形成。
5
动物异常
动物出现异常的行为。如平时温顺的动物变得焦躁不安,家畜可能会频繁走动、嘶叫,不听从主人指挥;猫会大声嘶叫,四处乱跑;狗会狂叫不止,显得紧张焦虑。一些夜行性动物可能会在白天活动,像老鼠可能会在白天频繁出洞,四处乱窜。
6
空气味道异常
泥土腥味或腐烂植物气味突然加重(土壤大量吸水后释放的气体);若上游发生崩塌,可能出现异常臭味。
要点三:村组责任人的职责有哪些?
1
学习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基本知识,熟悉所在山洪灾害危险区的雨水情特点、受威胁对象、监测内容、巡查方法、预警方式、转移路线、安置点等情况;
2
加强山洪灾害危险区的风险隐患排查,及时报告发现的灾害隐患;
3
协助、参与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工作,妥善保管配发的防汛用具,协助维护山洪灾害危险区标识标牌和监测预警设施设备;
4
遵守汛期值班值守制度,在汛期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及时接听电话,及时报送发生的山洪灾害情况;
5
汛期降雨过程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掌握雨水情及发展趋势:降雨预报时,及时将降雨预警预报信息通报山洪灾害危险区群众,提前检查各类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设施设备;降雨较大时,立即查看区域内监测、预警情况,巡查山洪灾害危险区域和险工险段;发现灾害征兆或产生转移预警时,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息,通知受威胁群众转移,核实转移情况,并逐级报告;根据灾情险情,协助做好人员转移、抢险救援、安置管理等;
6
降雨结束后,要对河(沟)道、道路(桥梁)、房屋等做好雨后核查,有险情及时报告,严防次生灾害;
7
非汛期如遇强降雨,按本条4、5、6条职责履职;
8
基层责任人因病、因事或其他原因离开山洪灾害危险区时,应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请假手续,并落实符合条件的接替人员。
要点四:群众避险要点
1
一看一听一避让
一看:查看降雨预报、周边天气状况和灾害预警情况
计划前往的地方有气象预警或者山洪预警,建议调整出行计划;
现在所在地有气象预警或者山洪预警,建议做好转移准备
一听:听从政府的劝导和组织
政府组织你开展转移,说明已预判风险在升高,要果断转移;
政府劝阻游客疏散、返程,说明此地已成为山洪灾害预计影响范围
一避让:收到预警或出现灾害征兆,避让风险区
发现灾害征兆(前面6条之一),说明灾害即将到来,找对方向赶紧避让;
收到预警信息,不要怀疑,宁信其有,抓紧撤离
2
三察三不三立即
三察:观察降雨情况、观察水位变化、观察异常情况
三不:不贪恋财物、不野游耍水、不涉水过河
三立即:发现灾害征兆时,立即向安全区撤离;
灾害来临时,立即向两岸高地转移;
身处险境时,立即寻求帮助或自救
3
三个紧急撤离
强降雨时(1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
基层干部应及时获取当地的降雨数据,发生强降雨,山区沟道会涨水,别犹豫,果断组织群众紧急撤离
接到预警信号时
上级部门、上游点位等发出了预警信号,别犹豫,果断组织群众紧急撤离;
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
认为情况比较复杂,可能会成灾,别犹豫,果断组织群众紧急撤离
要点五:汛前准备要干些啥?
1
建立明确的上下游沟通机制
约定沟通频次,尤其是汛期强降水的沟通频次;
约定沟通细节,比如上游涨水到哪种程度,避免“含糊”;
约定应急方案,在“上游联系不上”等特定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
2
检查监测预警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关键时刻能救命。
3
宣传培训演练
让村民掌握预警信号,灾害来临前能快速“叫醒一片”。
通过视频、标语、横幅等多种方式,以微信群、QQ群、电视节目等多种渠道,加强向群众的宣传力度,让群众认识到灾害“摧枯拉朽”“要人命”巨大破坏力,让群众理解、支持山洪灾害防御,愿意配合,共同协作。
要组织群众“跑一趟”,以实战演练的形式,让群众清楚知道灾害来临应该往哪个方向跑、哪个点位是安全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夜间”演练,增强实战条件下的应急能力。
要点六:降雨过程中应该做什么?
1
雨前
告知村民降雨信息,提醒村民做好防灾准备。
检查防水排水设施设备和防汛物资装备,保障设施设备正常运行,物资装备充足。
根据预警等级,对相应区域受威胁群众提前进行转移,并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2
雨中
掌握信息。包括降雨信息、上游情况和预警信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向受威胁群众传递预警信息。根据预警紧急程度,采取不同方式“拉响全村”。
开展巡查。重点包括河沟道水位情况、易淹易涝、易冲易垮、易堵易淤风险区域,以及其他灾害征兆或异常情况。发现隐患及时向村组干部或群众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紧急转移。在雨中发现灾害征兆的,要立即组织人员紧急转移。
3
雨后
服务管理。协助做好转移群众服务管理。安抚群众情绪,引导群众听从统一安排,严防擅自返回。同时,要加强对安置点的管理,确保安置点的安全和秩序。
雨后核查。协助开展雨后对降雨、沟道水位、灾害、隐患的全面核查,及时发现新的隐患点,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来源:甘孜水利
编辑:杨雪
校对:毛莉泓
责编:刘睿娟
审核:白马
监制: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