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石向菲 记者吴琼)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为增强公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传播防灾减灾知识,4月19日,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招募青少年学员,赴密云野外地学研学路线开展科普活动。
北京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特大城市之一,为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2013年-2021年,由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实施建设了全国首个省域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在47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1889台(套)专业监测设备,建设了4座地质灾害监测站,开发了1个监测预警信息平台。本次研学路线选取了其中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密云地灾监测站和发育典型、专业监测设备种类多样的团山子西沟作为研学点。
知识赋能:防灾技能“零距离”
本次“实景探奥秘、科技助防灾”研学中,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王瑞霞作为研学导师,根据受众的年龄分布,采取了讲述、设问、比喻解释、互动提问等多种研学方式,将突发地质灾害基本概念、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现状和影响因素、专业防灾技术工作概况、4类突发地质灾害识灾避险要点等理论知识,车载真实孔径雷达、雨量计、泥石流泥水位计、次声仪、视频仪等专业监测设备,滑坡模拟装置、泥石流模拟装置的构成、技术原理及其在防灾体系中的作用等专业技术进行了全面、条理性的讲解。学员们专注听讲,认真思考,和研学导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在动手实践环节,积极完成了多项研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研学效果。
科技探秘:揭开监测设备的面纱
在团山子西沟研学过程中,研学导师结合现场实景,对先前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回顾,引导学员们沉浸式理解,并按照认知规律,从位于沟道上游的雨量监测点出发,沿着泥石流流体运移的路径,分别研学了泥水位监测仪、次声监测仪、视频监测仪的装置构成、安装要求、监测原理及各监测设备对泥石流预警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学员们勇于挑战,克服了道路崎岖不平、沟深坡陡等困难,专注观察、积极思考、围绕监测仪器踊跃提问交流,防灾科技深入人心。
收获与展望:筑起心中的“防灾长城”
地灾研学与科普作为地质灾害预防的有效手段,是专业技术防灾的必要补充,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
本次研学活动搭建起了公众参与防灾的桥梁,理论讲解与野外实践相结合,传递了防灾知识和技能,从模拟实验到实地监测设备,展示了北京地灾防灾科技和成果。家长表示本次亲子共学模式增强了家庭应急避险能力,对青少年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更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活动现场。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供图
图为活动现场。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