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癌名家孙秉严先生独特的治癌经验(上)



孙秉严,1927年生,祖籍山东省莱阳市,天津著名肿瘤专家,擅用大剂量附子、干姜、肉桂等,结合破瘀攻下等法,治愈许多癌症患者,其疗效时人罕有其匹。在其所著《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孙秉严治癌秘方》中有许多治愈案例,本节所选即出自上述各书。

孙氏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家,在辨证和治病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之处,简要介绍如下。

●独创“三印、两触、一点”的辨证方法

“三印”属于望诊范围,指察望甲印、舌齿印、腮齿印,用以辨识机体之寒热虚实;“两触”属于切诊范围,包括触按胃、脐和触摸耳壳增生物,用以辨体内瘀滞之有无;“一点”即查看全身皮肤小白点,测知毒结的有无。

1、甲印是指甲根部白色半月状弧(亦称月痘),是甲板的新生部分

关于甲印的变化古医书记载较少,孙氏对甲印的认识是在观察大量病人中产生的。发现病人甲印的形状、大小、数目都是不同的,与他们的体质、寒热症候是有关联的。这是孙氏辨证最为独到之处。

正常甲印为健康甲印,两手数目应为8个,即除去2个小指之外,其余8指都应有甲印。甲印大小从甲根向甲缘量起应在2mm左右(拇指可到3mm)。甲印边缘整齐、清晰,中部凸出显得饱满。此种甲印多见于健康无恙者,说明气血冲和,阴阳平衡。

异常甲印与正常者相比较,甲印增大或缩小,有甲印的指数增多或减少,指全有或全无甲印,都称为异常甲印。分为以下3种类型;

①寒型:甲印偏小或有甲印的指数减少,均属寒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偏寒、寒、大寒3型。甲印变小在l-2mm之间,或个别手指甲印缺失(两手共合3-7个甲印)为偏寒型;仅两拇指有甲印,余8指均无者为寒型10指均无甲印为大寒型。

寒型甲印是体内阳气虚衰而阴寒偏盛的表现。

②热型:甲印变大或有甲印的指数增多,均属热型甲印。按程度不同也可分为偏热、热、大热3型。8个手指的中印大小正常或略大,又见1个或2个小指有甲印(一般较小)为偏热型;9指以上有较大甲印(均在2mm以上),或除2小指甲印较小外,余8指甲印均大于正常者为热型;10指都有特大甲印(超过甲体的1/2)为大热型。

热型甲印是体内阳气旺盛,脏腑功能强壮的表现。

③寒热交错型:此型介于寒热之间,又叫溶合甲,是由原有热型甲印发展而来。

此型甲印表现为甲印的模糊不清,颜色亦逐渐接近甲体的颜色。

一个人甲印与其父母的甲印表现出相似性,父母如果是大寒无甲印,子女也多无甲印。

说明甲印的生长具有遗传性。张景岳说过:“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

孙氏通过对大量肿瘤病人的临床调查表明,寒型甲印者占了绝大多数(80%)。说明恶性肿瘤病人中体质虚寒者占大多数。

编者按:孙氏关于观察甲印以辨寒热的观点确实新颖,为分辨阴阳寒热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指标。编者曾亲予检验,发现这一方法并不完全合乎实际,所称甲印多者,不一定俱是阳热,甲印少者也不一定皆是虚寒。庄严先生亦曾对此发表看法:“我接手的患者,阳热体质近两三年从未见过,阴寒体质者比比皆是,甲印多者属阴寒之体也不少见。只不过甲印多者服用阳药易于见效。疗程较短,用药量相对较轻就有显效。甲印多者出现寒象一般属于骤虚性质,寒实证为多,非遗传体质使然。寒性体质甲印少者经过阳药的治疗,短时间甲印没有太大的变化,虚寒证为多。但如果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生活起居的调养,身体状况好转,或是体质发生逆转,甲印有的会有明显的改善,且先于体质的逆转出现变化。”因此,孙氏甲印辨证法可供参考,不宜拘泥。

2、齿印包括望舌齿印和腮齿印

所谓舌齿印即舌体边缘牙齿的压痕,是体内寒凝湿聚的表现,亦即中医通常所称的“齿痕”,其主病意义确实是寒湿偏盛,因此可以说,孙氏所称舌齿印的辨证价值并无独到意义,至少与辨甲印相比如此。

所谓腮齿印是口腔内两侧腮部粘膜受齿缘压迫的印痕(甚至颊粘膜被牙齿反复咬破成为突起),多由胃腑寒痰湿停,上阻于口所致。印浅者,寒湿痰郁较轻;印深者,寒湿痰郁较重。寒郁越久齿印越深,颜色越重(呈紫黑色),甚至咬成血疱。应该说,孙氏所称腮齿印,中医学显然已有认识,通常称之为“腮印”。

孙氏认为,三印之中,以腮齿印的变化最明显,中阳虚寒得辛热可很快消失,饮食不慎、寒凉过度又可出现;甲印的变化最不明显,治疗有效,体质增强,甲印新出的变化情况亦有。

3、两触是指触摸耳壳和胃脘部

前者指触模耳壳有无增生物、包括有无增厚和结节出现。正常人耳壳平整无结节或增厚。凡见到耳壳上出现反应物的患者,多有明显的唇爪青紫,舌质紫暗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表现,提示肿瘤病人气血郁滞比其他疾病严重。

后者指触按胃脘部,相当于中脘穴部位和脐左距脐2寸(3横指)左右处,有无板滞感和压痛。正常人腹软而平坦,无压痛,如出现胃脘板滞压痛,应考虑停饮或食积;脐左触之坚硬而有压痛,是肝郁气滞的明显标志,提示肝气郁结、癥瘕积聚。两触在以化瘀驱毒攻下为原则的肿瘤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胃脐压痛就是行气破瘀攻下的依据,这是必须明确的。”“如果没有两触的阳性,是断然不敢用大剂破瘀攻下的。”

孙氏认为,临床肿瘤患者,两触阳性占80%左右,证明肿瘤的形成与肝郁、胃肠结滞有密切关系,也为确立行气破痰攻下的治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氏指出,印法不仅用于肿瘤的诊断,而且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在辨别症侯的寒热虚实上道理都是相同的。

4、“一点”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乳白色小点

正常人皮肤是没有白点的。病理状况下的小白点边缘清晰,较健康皮肤有凹陷,大小不等,小者如小米粒,大者如黄豆粒或更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部无病痒感觉,无脱屑、角化、萎缩、溃疡等现象。这种小白点以躯干部位较多,四肢较少。有诊断意义的是指达到3个以上,随时间推移增加,注意与汗斑和白癜风区别。

主病意义:皮肤小白点是体内蓄积毒结的外在表现。癌症经过驱毒治疗,有的人皮肤上小白点的颜色可渐渐变没,甚至模糊消失。

●肿瘤病人中寒型占80%

孙秉严认为,肿瘤患者“不论是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也不论是沿海还是内陆,寒型和偏寒型症候者最多,约80%。”这是根据对1000人的总结分析得出的结论。另外,根据孙氏“1978年11月对门诊200例肿瘤患者的统计来看,属于大寒型、寒型、偏寒型的占82%,大热型和热型者仅六18%”。孙氏这一观点显然与近现代火神派名家如吴佩衡、祝味菊、李可的观点十分吻合。

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医家包括许多所谓名医都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同于热毒,用药不离白花蛇舌草、半支莲等寒凉药物,其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如果以阴阳两纲为指导,以阴阳辨诀为标准,不难看出大多数肿瘤的病机属于阳虚阴盛。近年来,许多有识者接受了这一观点,按此认识投以温热药物,包括姜附之品,常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如卢祟汉教授接诊的病人中,“肿瘤病人占l/3,最长的现在已经30年了”。

●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等热药,具有火神派风格

孙氏说,寒证需用温药,认为张景岳对温药的使用很有独到之处:“凡用热之法,如干姜能温中亦能散表;肉桂能行血善达四肢,血滞多痛者宜之;吴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泻者极妙;肉豆蔻可温脾肾,餐泄滑利者最奇;胡椒温胃和中……制附子性行,加酒无处不到,能救急回阳。至若半夏、南星、细辛、乌药、高良姜、香附、木香、茴香、仙茅、巴戟天之属,皆性温之当辨者。”

孙氏认为,“上面列举的药物,既补中散寒又补益命门助心火,对于寒证皆当使用。”“其中干姜、附子、肉桂回阳,视为必用,大寒用30g,寒轻用15g;高良姜、香附、木香、乌药、茴香温运阳气,能加强胃肠道吸收消化功能。总之,用温热药时,剂量要掌握好,还要有适当的阴药牵制。”

对肿瘤之外的杂病亦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本节即选了几个验案。

●独特的用药套路

孙氏积几十年临床经验,用药自成套路,无论肿瘤,还是其他杂病有鲜明独特的用药风格。归纳他最常用药的套路如下:

扶阳:常用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荜拨、吴茱萸等,以附、姜、桂三味尤为常用。

攻下:常用牵牛子、槟榔、大黄、芒硝4味等。

活血:常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4味等。

行气:常用木香、砂仁、枳壳、厚朴、陈皮等。

扶正:常用党参、黄芪、熟地等。

虫蚁通络:常用全蝎、蜈蚣、僵蚕、乌蛇等。

此外,按照肿瘤部位不同,加入相关脏腑引经药:如脑瘤用川芎、白芷、蔓荆子;直肠癌用槐花、地榆;鼻咽癌用白芷、荆芥、僵蚕、苍耳子等。

另外,孙氏还自制十几种成药,主要用于驱毒,药性偏峻,每案都在配用,即汤丸并进,是其治癌用药的另一特色。这些成药简介如下:

化毒片:主要成分是轻粉、雄黄、毛慈姑、蜂房、元明粉。

化郁丸:主要成分是丁香、沉香、木香、檀香等香类理气药。

化坚液:主要成分是核桃树枝。

新丹:主要成分是蜈蚣、穿山甲、山慈姑、土茯苓、鹿角。

消瘤丸:主要成分是铜绿、蜈蚣、黄药子、巴豆仁、雄黄。

寒证丸:主要成分是硫磺、附子、干姜、党参、熟地。

还有很多药物,详细情况对查孙氏著作。

1、胃癌——辛热驱毒,化痰攻下

王某,男,42岁,住天津虹桥区。家有胃痛病史,1965年疼痛加剧,呕吐不能食,天津市某医院诊为胃溃疡。手术中发现胃穿孔,贲门下淋巴结肿大,弥漫性腹膜炎,行胃次全切除术,病理检查为“溃疡型腺癌”。曾经一段化疗,仍不能减轻痛苦,于1966年4月28日来诊。

查体见身体消瘦,体重46.5千克,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中度贫血貌)。左腋下及左鼠蹊部淋巴结肿大,胃脘部肿物约3cmx3cm。舌苔白厚腻,十指均无甲印,舌、腮印(++),脐左旁压痛(+)。证属大寒瘀毒结,治以辛热驱毒化瘀攻下。汤药处方:

附子30g,干姜30g,肉桂30g,高良姜10g,荜拨10g,枳壳15g,厚朴15g,陈皮lOg,桃仁15g,红花15g,三棱15g,莪术15g,党参15g,熟地30g,牵牛子30g,槟榔30g,大黄15g,元明粉15g。日1剂,早晚各1服。

成药处方:化毒片,每日5片;化郁丸,日1剂。

服药后,随大便排出许多粘冻状和烂肉状物,胃、腹部疼痛减轻,食欲好转。因久病胃气受伤,恐其正气不支,数日后方又加芪、术、苓(取四君子意),两周后食量大增。患者大便虽日行数次,但日渐身体有力,颜面亦转红润。服药5个月后,体重增至71千克,某医院复查,胃腹部软,无压痛,腋及鼠蹊部肿大之淋巴结均消失。

点评:此案具有明显的孙氏用药风格:辛温扶阳用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荜拨;行气用枳壳、厚朴、陈皮;活血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攻下用牵牛子、槟榔、大黄、元明粉;扶正用党参、熟地等。另用成药驱毒攻癌,与汤剂互相配合,不应忽略。各案大致类此。

(未完待续)

文源 网络

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