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艘远洋货轮在引航的指导下驶入港口,当集装箱在堆场中被精准吊起,当“罢工”的大型港机设备被一双灵巧的手治服,当干散货码头也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装卸,当自动化码头的建设经验在海外落地生花……这些藏在港口日常生产中的大事小情,总少不了女性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她们,值得被看见。

01 乘风破浪的“大熊猫”


孙烨是宁波引航站的一名助理引航员。对于这个男性占据绝大多数的群体而言,女性引航员是“大熊猫”一样的存在,但对于孙烨而言,这是她自大学以来的梦想。

高考填报志愿时,孙烨“叛逆”地将家人为她选择的警校改成了上海海事大学航海专业,并如愿被录取。在学习的过程中,孙烨对航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兴趣,也对引航员这一职业有了更加具象的了解:能够代表国家行使引航主权,利用专业技术为被引船舶进出港口保驾护航,是“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也是从那时起,孙烨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关于引航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孙烨跑船攒够了资历,终于如愿来到了宁波引航站,成为了一名引航员。但对她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引航员是一个十分“吃经验”的行业,从优秀的航海毕业生到成长为一名全能型引航员,至少需要十多年的时间,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孙烨更是常常受到来自船长们的质疑。对此,孙烨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在甚高频里发出自己的声音,用专业打败质疑的声音。

孙烨坚信,每一个行业都会有女生绽放光芒的舞台,航海与引航也不仅仅是“男性专属”。

02 又快又稳的“女司机”


李艳今年39岁,目前是太仓港正和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的一名轮胎吊司机。

2020年,她经同在港口工作的老公朋友介绍,来到太仓港应聘。“一开始也没想过要开轮胎吊,只是其它岗位不招女同志,只有轮胎吊招三名女司机”。因缘际会,李艳就这样来到了港口。

开轮胎吊是个技术活儿,除了要熟练掌握操作轮胎吊的技术之外,还得胆大心细。当时,码头的领导并不确定女司机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将招聘李艳与另外两名女司机当作一次试验。“以前港口现场是没有女同志的,这也是港口给女同志的一次机会!”没想到,学了三个月后,李艳她们不仅能胜任,而且干得很好。“一个小时能做二十吊左右,工资比很多男司机还要高。”

有了李艳她们的成功经历做“背书”,一年多以后,太仓港开始大量招聘女司机。如今,正和码头的女轮胎吊司机和女集卡司机已有20人左右,码头也为女职工建立了更衣室和女厕所,这些正在不断释放的积极信号,坚定了女性进入港口、扎根港口的信心。

03 港机设备的“神医”


王元芬是湛江港集团散杂货分公司维修二队副队长,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95年,王元芬从学校毕业,来到了原湛江港第三作业区维修队电工班。维修工是码头最辛苦的职业之一,高空作业、踏着月光抢修……其中的汗水与艰辛不必多言,从入职起,带过王元芬的各个师傅都曾劝她离开维修现场,换个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但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性格中的不服输、故障维修的成就感等种种因素交织,支撑着王元芬在港口扎根下来。这一待,就是三十年。

哪怕是最先进的港机设备,为了面向整体,也很少能兼顾不同码头特性。因此,王元芬在工作中总会重点关注设备经常重复维修的点,以及工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根据码头实际生产情况对设备“量体裁衣”,让港机设备适配港口生产,为码头生产赋能。

2018年,“王元芬创新工作室”成立,她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技术创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万元,获得湛江市科技成果进步奖,还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

不过,即便到了现在,王元芬还是常常因为女性的身份受到更多关注。去年,王元芬带队维修时,还有人惊呼:“现场还有女队长吗?”面对这样的疑问,王元芬总是带着底气笑呵呵回答:“是啊,我很专业的。”

04 干散货码头自动化的“幕后功臣”


赵伟丽是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分公司自动化智控中心主任,从业28年,她带领团队突破港机设备“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先后实现了10大机种共30多台大型设备自动化升级,将一座运行了30多年的传统干散货码头升级改造成全国首个全流程、全场景、全机种的干散货智慧码头。

时间倒回到2020年,彼时山东港口青岛港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项目正式立项,赵伟丽作为项目带头人,面临着技术封锁与设备老化双重难题。即便多名技术专家来码头实地考察后都认为改造成功几率基本为零,但赵伟丽并不愿轻易妥协。为了突破国外进口装载机的数据封锁,她带领团队连续数月蹲守现场,通过上万次动作记录反推控制参数,硬是从中“破译”出操作逻辑,最终实现了装载机远程操控自动化。

赵伟丽所在的码头有2000多名员工,其中仅有80余位女性,即便如此,她从未感到自己有哪里“特殊”。在她的团队中,同事们都管她叫“赵姐”。爬16层高的设备、扛20公斤的测试仪器、凌晨两三点下班……这种“不把自己当女领导”的拼劲,让她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

随着自动化码头改造成功,另一种改变也正在悄然发生,码头作业告别了过去“脏、苦、累、险”的工作环境,远控操作为更多女性进入港口提供便利,而赵伟丽也向领导建议,尝试招聘更多女性司机,提高女性在港口员工中的占比。

05 将“中国方案”带到海外的工程师


王婵是中远海运港口武汉码头的一名系统工程师。2024年,秘鲁钱凯港建设如火如荼,中远海运港口总部计划从国内派驻一批援建人员,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婵毫不犹豫地报名了,经过面试,她最终成为钱凯港援建团队的一员,带着武汉码头的智慧建设经验前往秘鲁。

到了钱凯港后,王婵主要负责港口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虽然已经在国内积累了不少智慧码头建设经验,但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钱凯港信息化建设项目,王婵依然感到有些“水土不服”。

当时,钱凯港计划于2024年11月开港运营,但7月土建项目仍处于收尾阶段,部分设备未到岸。为了保障计划如期进行,王婵所在的信息化团队制定了自动化联调计划,一边协调土建、电气施工方优先交付部分堆场,一边协调设备方优先调试部分已到岸设备。过程中,王婵与同事们积极与各方沟通,紧盯时间节点,同时不断学习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与自动化交互问题。最终,钱凯港的信息化项目如期完成。

身处工程领域,王婵也曾听到过诸如“女性更适合‘文职’‘后勤’工作”的声音,但她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通过不断学习,她考取了专业职称,并且提升了专业素养。无论是在中远海运港口武汉码头还是钱凯港,她都能发挥女性细心与耐心的特质,耐心与各个操作岗位沟通业务流程,细致分析自动化交互顺序以及数据结构,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的能力和价值。

当越来越多女性的身影出现在码头,当越来越多的里程碑上出现女性的姓名,或许我们不必再追问“女性能否胜任港航业的工作”,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让不同特质的人在港航业发挥更大价值”。平等与尊重,才是让行业不断向好的不竭动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