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在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在加沙行动的愤怒与质疑日益高涨之际,以色列军方20日终于承认,其部队在3月23日袭击一支加沙急救车队,造成15名巴勒斯坦医护人员和人道主义工作者死亡的事件,确实存在“失误”。然而,面对压倒性的证据与国际声讨,以军却试图用一句“这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错误”来草率收场。这种态度不仅是对生命的漠视,更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
3月23日的袭击事件震惊全球。多辆标志明显的救护车在加沙北部执行转运伤员任务时遭到以军精确打击,造成15名紧急救援人员当场死亡。事后,这些遗体被发现被掩埋于被毁车辆旁,显然并非遭遇交火,而是蓄意打击。即便在战争法则中,针对医疗人员和车辆的攻击亦构成战争罪。以军最初坚称,这些车辆隶属“哈马斯武装”,死者为“恐怖分子”。而如今,以军调查负责人哈尔-埃文少将却不得不改口,承认误击,试图将责任轻描淡写为“战场上的常见错误”。
但问题在于,在过去六个月的加沙战事中,已有超过450名医护人员丧生,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红十字会数十次通报以军对医院、救护车和医疗队伍实施攻击。但以色列军方几乎在每一次事件后都使用同一套话术:先指控目标是“哈马斯设施”,再在舆论压力下模糊承认“出现错误”,却始终不承担实质责任。这种战术性模糊与后期的“技术性悔过”,早已成为其逃避战争责任的惯用伎俩。
现在,以色列政府对国际问责机制的系统性抵制态度亦日趋激进。无论是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停火的人道主义决议,还是国际刑事法院对以军行为的初步调查,以色列都予以严词拒绝,并借助美国等国否决机制予以挡驾。在这起医护人员被杀事件中,尽管尸体、录像、无线电通联记录均可佐证其非战斗人员身份,以方依旧企图“先污名化,后失误化”,再“媒体冷处理”,试图再次躲过法律与道义的惩罚。
而美国在这一事件中持续的双标立场,更是令全球反感。作为以色列最坚定的盟友和主要武器提供国,美国至今未对这一事件发表严正谴责,仅由国务院发言人轻描淡写表示“关注”。反观乌克兰战场上一例平民伤亡,美方总会迅速指责俄罗斯“违反人道主义原则”。这种令人作呕的选择性愤怒,早已令所谓“人权捍卫者”的道德招牌彻底破产。
然而,更加讽刺的是,就在以军承认“误杀”当日,其还逮捕了一名加沙医护人员,指控其“与哈马斯有关联”。在一边承认误击平民、一边又拘捕人道主义救援者的荒谬操作背后,是以色列在系统性地摧毁加沙民间医疗体系的图谋。通过持续打击医疗基础设施、抹黑医护身份、断绝国际救援路径,以色列事实上在实施一场“现代化人道毁灭战”。
任何一场战争都不能脱离法理框架与人道底线。即便按照以色列自身所定义的“反恐战争”逻辑,攻击未持武装的医护人员、掩埋遗体、并长期否认责任,依旧构成严重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行为。这种建立在种族歧视与集体惩罚逻辑之上的军事行动,正在让以色列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滑向孤立。
在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学术、法律与人权机构正在重新定义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由国际法学家组成的独立专家组近期指出,以色列部分行动或已构成“灭绝性军事压迫”,其对医疗系统的系统摧毁、对平民的人为围困和对撤离路线的阻断,皆有证据支持国际刑事法院的战争罪起诉框架。以军此番承认“失误”,实为迫于国际压力的一时让步,远非真正反思,更不可能是制止暴行的开始。
面对这场赤裸裸的战争犯罪,国际社会已无继续沉默的空间。停止双标、启动调查、追责到底,才是应有的回应。如果这一次的15名医护人员被杀依旧没有后果,那下一次的受害者只会更多,下一场“误杀”只会更残忍。而对以色列而言,如果它选择继续拒绝审视自己的军事逻辑与战略傲慢,那么等待它的将不是胜利,而是彻底的道义崩溃。
战火可以燃烧城市,但不能烧毁真相。人道主义不是战争中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更不是被误杀之后一句“这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冷血台词所能洗清的罪行。历史不会原谅,正义终将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