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去年年底来的长江文艺出版社,之前是一个科普童书的编辑,但心心念念还是想做文艺类的成人书,再加上一直是日本文学爱好者,于是决定来这里,从零开始做出版。
还是想做喜欢的书
文艺社引进的日本文艺类的书不多,尤其是我喜欢的领域,比如日本漫画、随笔、小说这些,几乎是全新的。所以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都要自己去尝试、开拓。
但是怎么办呢,我喜欢的书就是这些啊。而我如果只是我喜欢,是没法过选题的。没有人会为我的“喜欢”买单。而挑战领导的认知是最难的。
从“喜欢”到“做出自己喜欢的书”,其中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就以最近刚出的这本《筑摩小姐决定不干了》为例,来聊聊我在传统出版社做这类小众选题的快乐与烦恼。
要好卖,但又不能太好卖,因为买不起
热门作者,想都不要想。说实话,我们跟大厂比,没有流量运作的能力,领导根本不可能为在社里没有被成功经验的领域花大钱。只能浅浅地小花一笔,摸着石头过河。
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日本引进的选题做得不多,所以也很难获得一些日本大社的授权。
我最早去问过西村培最著名的作品《北极百货的秋乃小姐》的版权,可惜已经售出了。版代在邮件里,还加了一句:“有一点要告知一下,小学馆一般来说不会授权给从未出版过日本漫画的出版社哦。”
也就是说,如果我要做日本漫画,一开始是没有办法跟日本的大出版社合作的,只能先做小众选题,慢慢积累经验和资源库。
与其说小众选题不仅仅是我的选择,更是我的处境。我们运作不来大IP,没法花大价钱买热门选题。所以,只能试着凭借自己的眼光、视野,尝试在犄角旮旯里淘出好东西。
不给自己设限,总能找到珍贵的同温层
《筑摩小姐决定不干了》这本书算是一个拼命寻找中的意外偶得。我当时刚进社,手上也没有活儿,就开始疯狂地刷各家版代的书目。
如果收到日本筑摩书房的excel书目,意外发现里面有一本西村培的书,就申请了审读pdf。
收到文件,打开文件,一页一页翻过去,是什么感觉呢,就是好像把办公桌旁边开了好多小花。因为画风实在是太让人心动了,无论是颜色、构图、内容,都非常温柔和谐,而且非常温暖。
但当我兴奋地想要跟同事分享时,反馈并不好。大家“这种书我们社没做过诶。”“这不太能过选题吧。”
刚入社的新人,还摸不清水性,就半信半疑地放下了。但因为真的喜欢,每每跟其他部门的同事聊天,就不自觉地会绕到这本书上。也意外地得到了很多支持。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书非常值得一做,鼓励我去报选题。由此,这本书就又被捡起来了。
很幸运地,通过了选题会,报价也顺利通过了。这本书就幸运地签了下来。
这本书一路上都得到了很多同事的支持,虽然他们都没做过这样的书,但我感受到了温暖,在一个我曾经以为老掉牙的传统出版社,其实我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战友。这是题外话了。
流量时代,一本“美好而舒服的书”能活下来吗?
聊聊这本书的制作过程。关于书的翻口,字体、纸张、装帧形式的选择,我都反复思考了很久,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只为了做出一本“美好而舒服的书”。
1)翻口
这本书原版是竖排文字,右翻翻口。反复思考过,有没有必要改成更适合中国读者的左翻形式。但是书中的对话框很多都是竖着的,也就是文字只能竖排,因为如果横排,句子会被断得很碎,阅读起来就很不舒服。
竖排文字,意味着文字的阅读顺序从右到左,那么如果改翻口、全文图片镜像的话,不仅无法保留作者的原作,而且我们会发现,读图和翻页的顺序是从左到右,读文字又是从左到右,阅读顺序就是左右互搏,一直拧着。于是我最后还是保留了原版右翻的形式。
当然为了让非日本爱好读者阅读无障碍,还是特意标注了阅读顺序和四格漫画的序号。
2)装帧
装帧方式是最早定下来的,因为书中有全幅出血的画作,胶装的话,中间有一部分会遮挡,很可惜,于是决定做成能360度平摊的形式。裸脊的话,觉得太粗粝了,不适合这本书温柔的质感,于是选了成本更好的空背装帧形式。
3)纸张
在纸张的选择上,我希望做一本拿在手上柔软称手的书,所以坚持要全书顺纹。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上,顺纹的纸很难找,我们社的编辑也没有追求顺纹的需求。而且这书需要印得很精美。我要么只能选很贵很贵的纸,或者就是用逆纹的纸顺纹开,这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成本也会增加。所以找纸找了很久,出版科的老师甚至都觉得不能理解我这种无谓的坚持。再加上外封和内封也选了顺纹的特种纸,这本书的制作成本算是比较高的。
是的,每一个想让读者觉得舒服、质感好的决策,其实都是需要花费成本的,但这些做书人的用心,放到流量端就都被淹没了,显得不值一提。
这本书上市营销后,我们向一些粉丝比较多的博主、达人推荐过。他们会反馈,这样的阅读顺序不符合大众阅读,所以不推。他们还会反馈,这本书虽然很有意思,但是情绪不够直给,没什么金句,发文流量不会好,所以不适合。
(头部达人反馈)
作为编辑,我会觉得,做书,不是为了把某本书硬塞进一个所谓的大众消费习惯里,而是因为做与之相称的事情,为了舒服的阅读,让这本书以它最适合的样态呈现给需要它、喜欢它的读者。
怎么说呢,我进入这行时接受的职业教导,是做好书,做让人觉得舒服的书。 但这样的观念,在流量时代,好像落伍了、脱节了似的。头部博主推不推,图文、视频发文能不能爆,常常直接决定了这种书的命运,我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为谁做书了。
是为爱书人,还是为有流量的人。而现实是,爱书人是小众群体,而书太多了。
小众是我的处境,甚至是一种困境
很多人会说,为什么要追求大众?就安心做小众书不好吗?为什么要去迎合所谓的大众?
“小而美”听上去很美好,但现实可能是,它赚不了钱,吃不饱饭,不符合商业逻辑。做书亏钱,那出版方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
把一本书做出来其实不难,把一本书做得好看也不难,“小而美”一点也不难。能活下去,能卖得好才是最最难的。成本可控,质感好,设计得漂亮,翻阅起来很舒服,还要踩中卖点、写出让人立马想下单的文案……现在要考虑的还有更多,有没有给达人的佣金空间,能不能控住价,不同平台适合什么样的营销策略。
我反复问自己,书是什么?我越来越不知道了。这几年,我一直告诉自己,书是商品。商品,那就首先要符合商业逻辑、产品逻辑。大厂有大厂的操作模式,他们可以去买贵的选题,去制造流量,在自己的直播间测品、测卖点,让自己的账号矩阵带货。小众有小众的卖法,有自己的调性、自己的粉丝、自己的渠道。
但对我来说,在传统出版社尝试着做小众,依然只是一种处境,更是一个结果,一种困境。没有品牌,没有流量,没有渠道,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听到我说的话。
可能我喜欢的东西的确是小众的,但我的工作,是用尽全部努力,去告诉我的领导,也会就是我选题的额投资方,小众是有潜质成为大众的,是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而且,我也相信这样的东西,是有人喜欢的。虽然,我还需要用销量来证明
“小而美”是一直是理想状态,而前提是得把东西卖出去。
和我一起努力的人其实一直都在
我是2017年年初从北京来到武汉的,也一直在做书。这几年,也能感受到,从北京回到武汉,或者去其他城市的人越来越多。曾经我很难担心,来到一个二线城市,我还能不能找到同好,我会不会沦为自己想象中的古板的文字工?
但其实,这几年在武汉做书的经历,让我交到了好多朋友,有跟我同龄的,也有比我小很多岁的,大家其实都有自己喜欢的独特的东西,也都很希望做出独特的东西。当然。的确,这条路不好走,没有现成的土壤。
但我也会想,土壤是怎么来的,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前几天,有个以前不太熟的同事突然跟我说,她特别希望我这本书能卖好。这样的话,就能给她很多信心,在我们社,也是可以做小众的特别的书,并且也能卖好的。
这可能是我的价值所在,就是在还没有土壤的水泥地上,先倒一抔土,然后还有人再倒一抔,再倒一抔,然后会有种子,也许是书中筑摩小姐努力运送过来的种子,在这里慢慢发芽。
偏心:2024 100位编辑的年度之书
展览时间:
2025.03.28-05.05
展览地址:
深圳·南山 文心六路4号
保利·Kaledo嘉乐道B1骑行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