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黑猫旗下龙门煤化
4月18日,陕西黑猫(601015.SH)披露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5.8亿元,同比下降21.58%,归母净利润亏损11.58亿元。
这一业绩表现与焦化行业整体下行趋势一致,基建与地产行业的低迷,让需求弱势情绪从终端向钢铁再向原料端的双焦传导,焦炭需求转弱,造成了2024焦化寒冬,并或将在2025年继续寻底。
周期行业的投资逻辑不是追逐短线景气,而是识别低谷期积蓄的势能。因此,公司在行业谷底的战略执行力与成本控制力是评估与分析的重点,从陕西黑猫的战略调整、项目布局、应对措施上看,其未来结构性支撑初步显现,“煤焦化一体化”战略的深化也预示着长期价值释放的可能。
行业背景:供需两弱,收缩明显
2024年是煤焦钢市场弱势运行的一年,由于重要终端地产与基建的弱势,弱势情绪从终端传导到钢材,再到原料端的双焦,黑色系缺乏有效的价格支撑,焦炭供需格局偏宽松,价格跌多涨少。
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焦炭价格持续下行,截至2025年4月已累计经历九轮价格下调,总降幅接近500元/吨,行业平均利润率较去年同期明显收窄。
其下行逻辑在于:终端需求减少,弱势情绪从终端向钢铁再向原料端双焦传导,焦炭需求下滑,消费量预计为4.48亿吨,同比下滑0.67%。下游钢铁行业由于终端的房地产、基建需求下滑等影响,钢材价格同样弱势运行。而2024年焦炭三次下行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就在于终端需求不佳导致钢厂利润收缩后高炉减产,焦炭需求转弱,钢厂向原料端焦炭寻求利润,而双焦供应相对宽松,缺乏价格支撑,进而焦炭价格下行。
而Mysteel亦分析指出,展望2025年,焦炭全年供需宽松,因此年均价则继续呈现下滑的态势,几个价格的转折点预计出现于2月、4月与9月、10月。
多效并举,强化经营韧性
市场冲击下,陕西黑猫在产能布局与运营管理上的动作尤为值得进一步关注:
安全生产方面,公司以市场行情来测算调整最佳焦炭生产负荷,适时优化配煤比降低焦炭成本,以及调节焦炉煤气在不同化工产品生产的分配。
2024年,内蒙古黑猫3#焦炉完成了捣固焦改造,由顶装变为捣固侧装有效降低了原料成本,遵循了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效益化的经济循环发展模式,也标志着内蒙古黑猫在焦化工艺升级和节能减排方面迈进了一步。年报显示,内蒙古黑猫全年生产焦炭约185.10万吨,焦油约6.87万吨,粗苯约2.18万吨,甲醇约20.09万吨,合成氨约3.93万吨。
项目建设上,公司持续推进内蒙古和新疆在建项目建设。目前内蒙古黑猫年产10万吨LNG已完成主体建设,预计上半年正式生产,内蒙古LNG项目的顺利投产,将为公司带来稳定的利润;阳霞矿业年产120万吨煤炭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主要生产系统基本建成,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试生产。
经营管理方面,原料采购上,公司加大对优质终端供应商采购比重,确保原料煤和产品质量稳定。同时产品销售上,在现有长协客户稳定的基础上,公司积极开拓新客户,向价高者优先发货,有效保障公司利益;公司与承运焦炭的铁路部门积极开展合作,降低了铁路运费,焦炭运输成本有效降低。
内控管理方面,公司精简合并管理机构,强化内控管理体系,提升运营管理效能,降低人力成本;积极开拓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对内部管理监审工作和专项审计,提升公司的内控水平;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绩效指标目标预算体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经济,陕西黑猫全年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基础管理为抓手,持续推进经济运行、降本增效,多措并举应对市场冲击。充分调配有限资源,多维发力确保在建项目建设顺利开展,促进在建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行业整合下的长期视角
当前的业绩亏损反映了焦化周期性波动,但企业能否穿越周期取决于其战略执行力。从陕西黑猫的布局看,其从资源综合利用角度着手布局各产业链,“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产业链循环过程较为完整,是其经济效益的独特保障。
地域布局上,陕西黑猫项目优势逐步显现。公司设立的内蒙古黑猫煤化有限公司,生产园区距离蒙古国南戈壁省塔本陶勒盖煤矿350公里、甘其毛都口岸160公里,当地煤炭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电力及通讯设施完善,为发展焦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陕西黑猫先后投资约10.8亿元建设干熄焦项目,伴随龙门煤化4套干熄焦装置和内蒙古黑猫3套干熄焦装置的陆续投运,公司760万吨产能全线实现干熄焦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表明对公司价值及公司长远发展的坚定认可,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2024年8月9日-2025年1月21日期间,陕西黑猫实控人李保平先生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公司股份32,792,270股,占目前公司总股本的1.61%,增持金额约1亿元,完成了增持计划。
综上所述,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的平衡,将是观察陕西黑猫乃至焦化行业的核心逻辑,公司在产能扩张与成本管控上的投入或为后续复苏埋下了伏笔,市场需静待周期与战略的共振。(本文首发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