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法院里的故事尤其精彩!即日起,湖南高院开设“湘法故事汇”专栏,记录全省法院干警在审判、执行、调解、普法等工作中的心得感悟,以小切口、小故事反映法院干警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让我们通过故事走进法院,读懂司法的庄严与温情,见证法官的责任与担当。敬请关注!
“青春容错,但法律不纵错……”近日,株洲市渌口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未成年人聚众斗殴罪案件进行宣判。一段“法官寄语”背后,承载着对两位未成年人的谆谆教诲和司法温度。
01
意气用事打伤他人,青春“帅”的代价
“我觉得古惑仔那种就很帅啊!”17岁的刘某(以下未成年人均为化名)面对法官讯问时说,“他竟然在网上骂我,那我就喊上我的兄弟们跟他干一架,看谁更厉害。”
被告人刘某和李某互骂生恨,相约在渌口某小区打架。后刘某纠集被告人郭某、王某、余某等人携带砍刀和铁棒赶往现场。待李某赶到现场,郭某(17岁)乘其不备利用铁棒殴打其手臂和屁股。因李某提出单挑,其与刘某互殴过程中被刘某用砍刀刀背打了几下腰部。王某、余某见到此情景,立即上前将刘某砍刀夺走。后4人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经鉴定,李某受轻微伤。
为深入了解两名被告人的行为原因,掌握其成长动态,承办法官周晓玲一行来到了刘某、郭某的住处,开展庭前调查。在村委会干部和村妇女委员带领下,周晓玲见到了两名未成年被告人的父母和邻里乡亲。
“我们家生活比较困难,我们俩基本在外地打工,没时间管他。”在和两被告人父母及村干部的交谈中,周晓玲了解到两人家庭并不富裕,父母因忙于生计,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案发时,郭某中专肄业在理发店工作,刘某利用暑假兼职,两人在理发店相识。
“你们的刀从哪里来的?”“学网上电视剧的,想着要打架就从家里拿着砍柴的刀出来涨气势。”“很帅吗?”“很帅啊,我还特意把头发染成了黄色。”郭某说,“刘某是我兄弟,兄弟有难当然要挺身而出。这难道不帅吗?”周晓玲察觉到二人对于“帅”“酷”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两肋插刀”“有仇必报”的义气就是所谓的帅。
青春成长的困惑、家庭教育的缺位……想要让两被告人从心底正确认识错误、修正价值观,一场庭审远远不够。
02
法槌落下有温情,寓教于审护青苗
圆桌审判中,被告人刘某、郭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两名被告人均年仅17岁,本应是青春绽放的年纪,却因过早进入社会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为一时口角持械聚众斗殴、大打出手。法槌敲下,他们眼中的“威风”“江湖义气”都成了犯罪动机。
庭审只是一时教育,他们的人生道路很漫长,如何让他们回归正确的道路向前奔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思及此,周晓玲奋笔疾书,写下了一段“法官寄语”。
这是渌口法院首次在刑事判决书中以“法官寄语”形式开展少年审判工作的司法延伸。这段寄语背后,是法官对于两被告人犯罪后的谆谆教诲,更是对他们健康成长、努力成才的殷切期望。
考虑到两人的父母疏于家庭教育,刑事审判庭庭长、少年法庭法官张璇为其父母颁布了《家庭教育令》,责令监护人正确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家庭教育管理,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帮助孩子重返校园,积极与学校老师多联系、多沟通,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在张璇的细心叮嘱下,两人的父母承诺,一定会对孩子加强教育,督促孩子继续上学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你们的道路还很长,偶尔走进岔路口、死胡同不要紧,真正重要的是在认清方向后,用更大的勇气走回阳光之路。”张璇拍了拍刘某、郭某的肩膀,温馨嘱托。“法官,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今后会好好改正,不会再犯了。”刘某、郭某异口同声道。
在后续的判后回访中,周晓玲了解到刘某、郭某每月按时前往司法所报到,并已回归学校接受教育。
03
法官寄语:言传身教履行监护职责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承载着民族的寄托与责任。然而,因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社会阅历不足,法律认知薄弱,易受不良风气诱导,误入歧途。
在此,希望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履行监护职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责任观,筑牢抵御不良影响的精神堤坝。未成年人更要加强明辨是非能力,知法明理、坚守底线、恪守本心,以法律为舟、以道德为帆,在法治清辉下乘风破浪、茁壮成长。
来源:株洲市渌口区法院
作者:曾佳欣 彭钰琰 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