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2024年以前,河南英语高考是不考听力的,因为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听力和口语练习。
某大学的校长曾说,高考的试卷中不允许出现冰淇淋,因为一些穷困山区的孩子们就没有吃过冰淇淋。
一位网友回忆,在中考时曾看见过一道抽水马桶的物理题,要求学生分析马桶的U型管道的作用。
这道题让无数农村学生困惑,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见过抽水马桶。
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中,张桂梅老师让孩子们写下高考志愿;
这些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的女孩子们,写下了“400分考清华大学”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有些啼笑皆非的志愿。
可就算如此,她们中的一些甚至连清华大学都没有听说过。
她们不知道山的外面是什么,不知道400分这个对于她们来说已经是天花板的分数在外界意味着什么。
这些大山女孩,撕开了穷人最心酸的遮羞布:
你差的不是努力,也不是金钱,而是身处底层的低级认知和短浅眼光!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吗?
我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孩子的早熟、懂事、责任感而骄傲,可是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穷人家的孩子当家,就是为家里分担家务、带弟弟妹妹、将这个年龄本不该考虑的事情放在肩上。
父母们因为生计而奔波,得意于孩子的早熟,认为以后他们肯定会更聪明、更有情商、更会社交,但事实呢?
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只会因为因为父母的放任自流,陷入另一个死循环:
他们的“当家”只是将父母走过的老路重新走了一遍,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向上跻身并没有任何帮助。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父母化”,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被照顾和被关爱的角色。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孩子反而成为了家庭中的照顾者。
这些孩子承担了一部分父母的责任,看似贴心和懂事,实则直接跳过了被关爱的年龄阶段;
他们的心理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可能演变为心理创伤,影响人格发展。
认知带来的差距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一个爸爸分享自己的女儿出国旅游的日常,说自己的目标是在女儿12岁之前走遍整个欧洲。
在视频评论区,一位id名为豆豆妈的网友说:
“孩子都上小学了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带孩子到处旅游把学习都耽误了,以后中考高考没考个好学校就等着着急吧,你应该尽早让孩子吃苦。”
没想到,这位爸爸回复道:
“我女儿走国际生路线,中考高考都不需要,初中我就会把她送到英国读私立,我的孩子不需要吃苦,家里的钱她三辈子都花不完。”
一段视频,两种生活,同样也是两种家庭教育方式,这不禁叫人感慨:我们永远也不会拥有富人那样的眼界!
在大学生毕业季,他人已经在准备招教、考公考编、内推等等,而你因为信息差根本不知道这些渠道;
看到行业风口你跃跃欲试,却想起来自己微薄的家底,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发家致富。
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低社会经济地位与更保守的决策思维有关。
在做决定时,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会下意识计算着自身的有限条件和竞争优劣势;
同时,他们很可能也渡过了一个资源匮乏的童年,长时间得不到资源满足,会让他们在做决定时第一反应是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得利益。
打破阶级或向下兼容
有人说:“富人敢于投资、敢于让自己的孩子不吃苦,凭的只是有人为他们兜底。”
普通人想要打破阶级谈何容易?也唯有读书这一条最便捷的上升通道。
但就在几天前,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初中学历的女生在面试时大气控场,将自己的月薪从八千拔高到一万。
她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在业内已经有了7年的工作经验,各个岗位都非常精通,甚至已经有了教导后辈的能力。
她大概率出身不高,也并没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可是她却抓住了新媒体的风口,像一块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成为业内高端人才。
在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只要你愿意去收集信息、走出自己为自己设下的牢笼,其实打破信息差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他人的经验可以为我们自己所用,富人的眼光也可以变成自己的见识,
当你发现自己脱离了僵固化的思维,转而以成长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