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南的一个小山村中,21岁的年轻女孩陈美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流落到这里的金凤凰,而父母则是将自己拐卖来的人贩子。

陈美丽觉得,自己有漂亮的脸蛋、优雅的气质,还有与家人完全不同的发色,怎么可能是两个穷困农村人的亲生孩子。

她认为,自己可能是城中某个富豪的女儿,现在的父母将她从城中偷了出来,强行留在身边。



陈美丽自从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开始每天和母亲唐爱菊争吵,她坚信自己的观点,无论母亲怎么告诉她她就是亲生的,陈美丽都不肯相信。

她经常浓妆艳抹,到高档小区转悠,幻想着某一天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相遇。

为了打破家里的谎言,陈美丽找来了记者,要求和父母做亲子鉴定。

面对母亲的指责,陈美丽只是不断追问:“我的亲生父母在哪里?”



她认为自己的美貌与家人的平庸格格不入;家里没有她小时候的照片;以前家中穷困,某一年却突然有钱,哥哥姐姐都去上了大学。

陈美丽还言之凿凿地说记得小时候有豪车来接她,只是被养父母给拒绝了……



唐爱菊无奈,在记者的安排下和陈美丽做了亲子鉴定,结果无疑,陈美丽就是她亲生的。

看到结果的那一刻,陈美丽崩溃了,她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愤怒地推开父母独自跑开。

原来,在陈美丽15岁时曾经因为早恋失败,感情之路受挫而性格大变,有时沉默寡言,有时暴躁易怒。



渐渐地,她开始相信自己不是父母亲生,为了逼迫唐爱菊问出亲生父母的下落,她还多次割腕,将自己弄得面目全非。

看完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或许有人会感到可笑,也有人会感到无奈又可悲。



身份认同危机

“我是谁?我需要做什么?我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身份?”

我们时常在影视剧和老一辈的生活中听到这样的身份指代:

孩子他妈、孩子他爸、孩子爷爷、孩子奶奶、掌柜的、跑堂的、贩马的、卖菜的,不一而足。

每个人处于社会生活中,都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身份认同;

它代表个体对自我的主观认识、评价以及接受程度,同时也代表了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在心理学中,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指出:

个体塑造自我同一性需要一系列不间断的探索,学习和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自己认知模式,建立起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同时,个体还接受着社会化的影响,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不同的价值观,使得个体产生对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道德底线等不同的看法。

一旦遭遇认知上的重大转折或者重大灾难,个体就有可能产生认知危机;

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怀疑,构建出另一个虚假的身份,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自我防御机制

曾经的一位女性来访者向我倾诉过她童年一段难以释怀的经历:

在她很小的时候,大人会按照自己的审美为她挑选衣服和饰品,因为是个小姑娘,所以她的衣柜里最常出现的就是粉色。

可是这个女孩一点也不喜欢粉色。

无论她向大人们说过多少遍讨厌粉色,她的妈妈还是会在逛超市的时候买回来几件一模一样的粉色或者玫红色短袖;

并告诉得意地告诉她可以换着穿,不怕脏。

当她长大之后可以自己挑选衣服时,女孩对于粉色特外厌恶,连带着不喜欢其他任何鲜艳的颜色。



她用黑白灰三色的衣服填满了整个衣柜,大家都说她穿着老气,不符合这个年纪的活泼。

连妈妈也训斥她,说她没个女孩的样子,小时候明明那么喜欢粉色,怎么长大了就喜欢这些黑黑白白的?

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防御行为。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遭遇挫折或冲突时,个体会通过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为了逃避痛苦,离开母亲的控制,这个女孩选择用衣着来进行反抗;

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不被接受的部分放大,以此来攻击母亲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正因如此,过度的灾难和痛苦带来的也是过度的心理防御。

个体或投射自己的情绪、或虚构出另一个世界、或假装身边存在另一个人等等,会造成心理状态的极度不稳定。



边缘型人格障碍

当我们仍有正常的思维状态时,进行客观的事件归因是很简单的。

然而如果我们深受心理问题的影响,那么周围的一切事件就好像经过了哈哈镜的映照,变得扭曲而不符合常理。

就像开头事例中的女孩,当其在早恋中受到挫折,在心理状态极度不稳定的青春期,又缺少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她可能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困境。

再加上日常的一些来自于他人无意的暗示和主观上的信息整合,她这才坚定认为,自己是富豪的女儿;

作为富豪的女儿她才能获得自我价值感,摆脱对自己的否定。



这样的行为方式,有可能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精神疾病——“边缘型人格障碍”。

它是一个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状态,一般发病于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之间,可能是由于遗传或者个体童年时期的压力导致。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有:

1.人际关系极度不稳定甚至关系紧张,徘徊于过度理想化和完全否定价值之间。

2.无法认同自我身份,较低的自我价值感,自体的感受时常不明显。

3.持续为想象中的或者真实情况下的被放弃而担忧或努力。

4.长期精神空虚而无所事事,情绪变化不稳定,有时表现出不合理的暴躁易怒。

5.多次自杀行为,以及导致伤害到自己的冲动行为。



其实,任何个体无端的行为和心理扭曲,都是有迹可循的,一件件可悲的社会事件之下,都是一个在精神困境中挣扎的人。

这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警示。

在我们关注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注意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不要任其活在无人在意的角落中,包围在心灵的阴霾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