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流淌的江河,是一座城市的福祉。如果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那么大运河就是北京的生命之河。正是由于纵横北京的河流水系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北京原始人类,促进了北京城的发展,开启了北京文明之光。

金中都奠基大运河

隋代以前,幽燕之地的蓟城(在今北京城西南)有如华北平原北部的一个门户。公元7世纪,隋唐大运河第一次全线贯通,将北京与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连接起来,形成沟通都城贯通黄淮和长江流域的漕粮通道。蓟城位于隋唐大运河的最北端,从此跃居于北方军事重镇,而在大运河开通后的数百年里,北京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天德三年(1151),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都城从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南白城子)南迁至燕京(今北京),遂改名为中都。中都城的建设,由海陵王完颜亮亲自命左相张浩等遣画工专门前往汴京绘制宫殿图纸,提点设计缮修,“役民八十万,兵夫四十万”,按北宋汴京(开封)制度增广燕城。宫城设在全城中央的南部,全部按北宋汴京皇宫规制构筑。“其宫阙壮丽”,“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海陵王的迁都,不单在金朝的历史上标志为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在北京的历史上也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新纪元。

按照我国的传统,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都城,在城市建设上首先要考虑宫廷苑林的用水,同时要解决运粮河的开凿。辽代之前,北京的城市规模不大,居民人数不过15.3万,水资源需求不存在较大缺口。但自金代完颜亮将首都迁往北京,建立起一座拥有80万人口的都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人多水少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扩大,对饮用、灌溉、漕运、城池宫苑的建设,以及园林绿化、美化的水源需求也日益加大。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都城水源、尤其是漕运水源的需求,开始成为这个城市的难题。

“中都运河”坝河的开凿

中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为巩固统治,支持规模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营,开凿运河以解决首都所必需的漕粮运输问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发展、中都人口的增加,要保证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的供给,当然需要数量可观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尽管金朝在当时的中国仅统治着淮水(河)、秦岭以北的地区,但还是想尽办法把华北平原北部的粮食,通过卫河、滏阳河、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等,再经由海河相继汇集到当时的海滨,然后再循潮白河(即潞水),逆流而上,输送到通州。


通州漕运

通州在金朝以前一直称潞县。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取“漕运通济”之意,升潞县为通州,通州遂成为漕运重地,说明其已成为金中都的漕运枢纽。今北京市“通州”之名,便起于金朝。当时,每年的漕粮数字,少则数十万石,多则百余万石。如此巨大数量的漕粮,虽可依靠天然水路进行运输,但是从通州向西,抵达中都城约25公里的路程,只能依靠陆运。这不仅需要一笔庞大的财政开支,而且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海陵王和金世宗初年,中都和通州之间的漕运主要依靠今北京城北的坝河。坝河在今北京朝阳区,西起今北京城北部德胜门附近,系高梁河的一条东支,属北运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北小河、亮马河和北土城沟等。这原是三国时刘靖修凿戾陵渠工程,南北朝斛律羡引高梁水东接坝河以汇于潞水的故道,循今坝河河道向东偏北而下,在潞县境内汇入潞水。金代为解决通往中都的漕运,修治漕渠,称金漕渠。金世宗时又称其为“运河”“澶渠”。只是坝河通漕的运力有限,而且还需要经常浚治,无法完全替代陆运。《金史·河渠志》记载如下:世宗大定四年(1164)八月,以山东大熟,诏移其粟以实京师。十月,上出近郊,见运河淤塞,召问其故。主者云:户部不为经画所致上召户部侍郎曹望之,责曰:“有河不加浚,使百姓陆运劳甚……宜悉力使漕渠通也。”五年正月尚书省奏,可调夫数万。上曰:“方春不可劳民,令官籍监户、东宫亲王人从,及五百里内军夫浚治。”从这段记载中可见,金初坝河已经通漕济运,1165年曾予以浚治。

大定六年(1166),金世宗下令兴建太宁宫,为了使高梁河上源的水量更加丰沛,扩大白莲潭水域面积,并兼以周边农田灌溉功能,便将玉泉山一带的泉流向南引入瓮山泊(又称七里泊,即今昆明湖),然后开凿从瓮山泊通往高梁河上源的人工渠道,把西山水系引向东南,汇入太宁宫旁的白莲潭。沟通瓮山泊和高梁河的这条人工渠道,就是自今颐和园南门到今紫竹院湖,被称为“长河”的那条河道。

侯仁之先生在《侯仁之文集·海淀附近的地形、水与聚落》一文中指出:“根据间接史料的推证,可以知道今日万寿寺前长河河道最初的开凿就是在太宁离宫修建的时候。其原因在于高梁河小,给水不足,因此只有开凿新河,导引玉泉山水转而东南,用以接济高梁河的上源,结果就接近了今日长河河道的形势。”据侯仁之先生考证,以地形推测,海拔约50米的瓮山泊湖水,本应该径向低洼的东北,合今万泉庄北来之水,流注清河才是正理。因为这条河流与高梁河上源之间,有一带约海拔52米的“海淀台地”,形成了两者之间的一小分水岭。由此判断从今昆明湖到紫竹院西墙外万寿寺的河道(即今长河的上段)应为人工开凿。他说:“假使此段河道不加开凿,那么昆明湖水纵有强固的东堤以提高其水位,也断无向东南流入北京城的可能。”长河的开凿,不仅方便了从万宁宫到西山行宫的联系,助推了西山皇家园林的兴起;也沟通了高梁河水系与西山水系,为坝河漕运开辟了新的水源,使西山水系(以玉泉为主,又称玉泉水系)开始成为助推北京城发展壮大的主动脉。

但是,由于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坝河的河床坡度很大,难以存留足够深度的水量来承载漕船。为此,金朝政府在其上游的高梁河上(约今高梁桥附近)和高梁河折而南下的白莲潭(今积水潭桥下附近)两处设置闸门来调节坝河的水量。这样就可以先把高梁河、白莲潭的流水拦蓄在湖中,当漕运繁忙时,就打开高梁闸,同时关闭白莲潭闸,使高梁河水全部东入坝河以充实水量,便于行船。这时中都闸河还没有出现,可见此二闸是早先为今坝河所设。

在《金史》中,还记有承安二年(1197)金章宗命“放白莲潭东闸水与百姓溉田”“宫左流泉溉田,岁获稻万斛”,承安三年(1198)“勿毁高梁河闸,从民灌溉”的记载。看来金代在今什刹海东岸的澄清闸处还建有东闸,用以灌溉附近稻田,这大概是澄清闸的前身。

韩玉开凿通州漕渠

为保障中都的物质供应,1172年又开金口河,利用古代水利工程车箱渠上游的一段故道引水东下,然后再从北护城壕靠近东端的北岸,开凿运河,一直向东,经通州城北与潞河(今潮白河,亦称北运河)相汇。但是这条闸河开凿之后,因永定河水性浑浊,泥淖淤塞,不能胜舟,从通州入京的漕粮,仍需陆运。因此,亟须开凿一条水量丰富的人工运河使粮可直抵中都城内。

泰和四年(1204),又议“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这次讨论,听取了翰林院应奉韩玉的建议,放弃以金口河引卢沟水为漕河水源的思路,而改用引高梁河上源和白莲潭等各路清水作为漕运水源;其二,在通州至中都的漕河中设置数座闸,以缓解因河床坡度过陡而致使河中存水不足的问题,因此这次开凿的渠道也被称为“闸河”。

韩玉建议的关键,在于“节高良河(按同梁)、白莲潭诸水”,也就是说,引入闸河的不仅是高梁河、白莲潭水,还有由长河引来的西山水系,甚至是比玉泉山更往北、范围更大的水源。此外,也包括今玉渊潭、莲花池附近供给闸河的水泊泉流。

对此,清代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有如下论述:京师至通州闸河,本元时郭守敬所开。然此河不自守敬始。《金史·韩玉传》:泰和中,(韩)玉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工既成,玉升二阶。是此河实自玉始。《郭守敬传》所云不用一亩泉者,盖玉所开河本用一亩泉为源,而守敬乃用白浮泉耳。守敬建闸,往往得旧时砖石故址,当即玉遗迹也。

一亩泉,在今昌平区辛庄,是温榆河上源的水源之一。明《长安客话》记载:“(一亩)泉在(昌平)州治西南十五新屯,广约一亩,东流与高梁河合”。辛庄应是新屯的音转,今尚有辛店河,其上游出自关沟。韩玉建言引一亩泉为源,开浚和扩大人工渠道长河,将一亩泉和玉泉山一带的诸多泉流一并向南引入瓮山泊,使高梁河获得足够的水源。而长河下段即自今紫竹院以东至积水潭的部分原本就是古高梁河的一段,一直保有充沛的水量。这些清澈水脉的注入,不仅增加了坝河的水量,也避免了重蹈金口河“泥淖淤塞,不能胜舟”的厄运。

为了增加闸河的水量,又从高梁河向积水潭上游开渠分水南下,直入中都城北护城河。从高梁河积水潭上游到中都北护城河的这条河道,称“高梁河西河”。高梁河西河从积水潭西侧的渠口,今板桥胡同东口外的湖岸向西弯曲处流出,由板桥胡同向西,在新街口七条西头转而向南,经新街口六条胡同西口继续南下,与自北而南的菜园胡同相接,然后斜向西南,经崇元观东侧南下,沿今赵登禹路、佟麟阁路,流入中都城的北护城河,以供闸河漕运、宫苑用水和农田灌溉使用。明朝时,在今西直门大街与赵登禹路交接处,尚有座东西向的红桥儿,又名横桥,明张爵记此桥东南为“红桥儿东南”。西直门大街红桥儿以南的河道,明代称“河槽”,清代称“大明濠”,在清乾隆时尚存。


金中都宫殿故址

金章宗御赐“通济河”

从中都城至通州的河道,仍利用金口河下段已开辟的旧河道。据考古发现,金代闸河的西端,即在今旧帘子胡同、高碑胡同一带的河道,比原金口河道偏南有200米左右。2002年,在今西交民巷北,距地表5米处发现有金代闸河古码头遗存,该码头距金中都的东北隅不远,有利于漕运的物资进出中都城。为调节闸河水量,金代在中都至通州约50里长的闸河上,大约设置了五六座闸门。闸河工程采纳韩玉的设计方案,凿渠引一亩泉和玉泉之水入白莲潭,又引白莲潭水入闸河,东至潞县与白河相联,实现了对后世起着重大作用的“潞水通漕”。

闸河工程不但包括从通州到金中都的漕渠,还包括疏通通州以南的运河道,使每年所担负的上百万石漕粮直抵中都。当金章宗看到大批漕粮“船运至都”时,非常高兴,御赐河名“通济河”。给予韩玉官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督办庆寿赐银一百五十两、重币十端的奖励。

历史上,通济河开通后,由于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一遇雨季常常洪涝成灾;冬季寒冷,河流结冰无法行舟,所以水运只有春秋两季。春运以冰消行,暑雨毕;秋运以八月行,冰凝毕。造成闸河或通或塞,仍然须用车马陆路运输补充。尽管如此,闸河仍为金中都的漕运发挥了十几年的功效,尤其为后世元、明、清北京城的经济命脉通惠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供图/王越

编辑/李喆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

微信号|bqyiping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