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74年1月19日,南海西沙海域战云密布。

此时81岁的毛主席躺在病榻上,看着“西沙告急”的战报,深知这是自己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次重大决策,毅然提笔在报告上签下“同意”二字。

至此,一场改写南海格局40年的海战即将爆发。



时间倒流回到当年1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严正声明,重申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然而南越当局置若罔闻,仅仅4天之后就派军舰炮击甘泉岛,随后占领金银岛、甘泉岛。

在这紧要关头,周总理紧急召见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李力,表示西沙很可能爆发一场战争,需立即向毛主席汇报。

这位一生经历无数大风大浪的战略家此时已经身处病榻,但兹事体大,毛主席还是在凌晨3时听了周总理的汇报。

听完以后,他的心里有数了。



早在1960 年,毛主席就已经看到了日后南海会引发争端,当时就提出“南越海军不过是纸老虎”的论断,但顾虑美国可能介入所以暂时搁置了行动。

在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解冻,美国明确表示不介入中越争端,这为解决西沙问题创造了战略契机。

毛主席觉得,此时或许是一个好的契机,于是用铅笔在“拟同意” 三个字上重重画圈,对周总理强调,这一仗必须打,不能留给后人解决。

西沙群岛的主权归属是有历史证据记载的,早在东汉时期《异物志》中曾经出现过“涨海崎头”,这就是今日西沙群岛的古称。

到了宋代更是将其纳入军事辖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还在此设立观测点,明代郑和船队则在永兴岛立下界碑。



这些历史印记,都是中国对南海诸岛无可争辩的主权凭证。

然而随着近现代的社会动荡,这片海域开始变成列强觊觎的目标,中法战争后,法国殖民者直接称其为无主之地,借机侵占西沙。

二战结束后,法国卷土重来,直至日内瓦会议才撤出。

越南继承法国殖民遗产后,从1956 年起更是陆续侵占西沙珊瑚岛、南沙南威岛等岛屿,并单方面宣布将南海10多个岛屿划入版图。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开始出现微妙变化,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尼克松政府急于从东南亚抽身,《巴黎和平协定》签署后美军开始全面撤离南越。



为维持政权,南越总统试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同时胁迫美国继续提供军事援助。

毛主席之所以如此坚决,正是因为这一仗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此时中美关系缓和的窗口期,可以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果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面对强敌,中国海军采取“近战歼敌”战术,在距离仅百米时发射火箭深弹。

战斗过程异常艰辛,389舰中弹起火、机舱进水、战士在缺氧环境中坚守岗位直至牺牲,但好在坚持了下来,在顽强抵抗之下,终于击沉了南越的一艘军舰。

海战胜利后,中国军队乘胜发起登岛作战,守岛越军依托碉堡负隅顽抗,但中国采用战术仅用10分钟便攻克甘泉岛。



守军见大势已去,慌忙登上接应军舰逃离,中国国旗终于重新在岛上升起。

由于在作战过程中,参战部队严格执行"不打第一枪"原则,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主动,而南越军队的挑衅行为遭到全球谴责。

西沙海战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中国在南海的被动局面,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南越的扩张野心,此后40余年,越南再未敢在南海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这种海上拼刺刀的精神从此成为中国海军的宝贵传统,西沙海战也成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现如今这场战役早已结束,但不应该忘记的是在那个寒冷冬日里,一位老人在病榻前写下的 "同意" 二字。



这简单的两个字,不仅改写了中国南海的历史,更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专题报道《西沙海战 44 周年纪念》,2018 年 1 月 19 日

国防部官网《南海舰队某基地开展系列纪念西沙海战活动》,2018 年 1 月 20 日

中国新闻网《毛泽东一生中决策的最后一仗:同意打西沙海战》,2012 年 8 月 6 日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

《当代中国海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

《1974 年西沙海战亲历记》,海军出版社,2014 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