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荣昌“卤鹅哥”林江自费跨越五城追寻全球网红“甲亢哥”的暖心故事引发全网热议。这场始于市井烟火气的民间互动,不仅让荣昌卤鹅香飘四海,更以生动实践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工作的三重逻辑。作为党员干部,应当从这场“破圈”传播中汲取智慧力量,锻造宣传引领、为民服务、创新发展的硬核本领。

执“千淘万漉”之笔,绘就文化传承新画卷。在长达1800公里的追寻旅程中,“卤鹅哥”巧妙地将荣昌卤鹅、荣昌猪、荣昌夏布、安陶古镇等文化符号,融入与“甲亢哥” 的每一次交流。这种沉浸式传播方式,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论断的生动实践。正如李子柒耗时三年,将蜀绣技艺推向国际舞台;淄博烧烤凭借 “小饼烤炉加蘸料”的市井智慧,引爆流量热潮。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党员干部应像“卤鹅哥”一样,成为文化的“掘金者”:走进荣昌夏布绣工坊,记录非遗传承人指尖上的经纬故事;深入高新区车间,捕捉智能装备产业的创新脉搏;漫步古镇街巷,挖掘荣昌陶“泥火交融”的匠心传承。通过建立“一镇一品”文化档案,打造 “非遗工坊体验日”等特色品牌活动,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百姓可触可感的民生福祉。

怀“一枝一叶”之情,厚植为民服务新土壤。“卤鹅哥”的事迹之所以能引发群众的强烈共鸣,正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执政理念。云南昭通干部拍摄“冰花男孩”照片,推动取暖项目落地;浙江“千万工程”宣传团队记录安吉余村的绿色蝶变。这些实践充分表明,最能打动人心的宣传,往往扎根于民生的肥沃土壤。党员干部要当好群众的“代言人”,需建立“民情三访”机制:定期开展“院坝夜话”,倾听群众心声;建立“急难愁盼”问题台账,切实解决群众忧虑;搭建“民智云平台”,汇聚群众智慧力量。借鉴“千万工程” 的成功经验,组织党员干部蹲点记录群众智慧,将“土专家”的种植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技术手册,让民生服务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乘“长风破浪”之势,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卤鹅哥”事件意外成为城市形象的生动广告,荣昌政府以“速度+温度+深度”的传播策略,将个体叙事提升为城市形象工程,其快速的反应机制与高效的执行路径,印证了“流量就是生产力”的时代特征。重庆洪崖洞通过优化业态实现文旅升级,河南卫视打造《唐宫夜宴》文化IP。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既要善于借助热点东风,更要夯实自身发展根基。面对流量机遇,党员干部要当好“三员”:成立“热点转化专班”,做好政策配套,当好发展的“规划员”;搭建“新农人培训基地”,培育直播人才,当好产业的“领航员”;组建“城市形象智囊团”,设计文化标识,当好品牌的“设计师”。建立“政府+协会+平台”协同机制,将流量红利切实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能。(德阳市旌阳区文旅局
庹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