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古代蒙学教育体系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据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明初诏令每十五家设一社学,延请生员有学行者训军民子弟。正统、景泰年间,朝廷再次要求郡邑选良士主持社学以训童蒙。成化年间,琼州共有社学179所。除了社学,古时海南还有私办的家塾、族塾、门馆、村塾等,其中村塾多由乡绅集资创办。蒙学教材以《二十四孝》《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日用杂字》等读本为主,注重基础识字和伦理教化;进阶阶段渐次引入《龙文鞭影》《成语考释》等典籍,最终系统研读“四书五经”,形成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苏轼笔下的海南蒙学

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的一天,在海南昌化军桄榔林深处的茅檐下,一位老者独坐灯下。檐角漏雨声与远处蛙鸣交织成夜曲,却在某个瞬间被邻家儿童清越的诵书声穿透。苏轼刚迁入桄榔庵不久,就听到了儿童读书声,心生喜悦,于是执笔写道:“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诗的大意是:幽静的居所里蛙鸣虫叫杂乱,我如半人半禽般栖居。听到邻居的脚步声已觉欢喜,更何况传来读书诵诗的清音。孩子朗朗的读书声圆润清亮,不知是哪家学子身着青衫诵读……拿起书卷与诵声相和,自斟自饮。书声与酒意足以助我陶然,清越如玉琴鸣响。

苏轼来海南岛前,海南蒙学教育已悄然起步。全岛多地设有私塾,私塾的影响甚至扩大到昌化军一带的村庄,因而出现了苏轼听儿童读书声的一幕。然而,由于缺乏教师,当时海南出现了有学舍无人住、有学堂无人教的状况,苏轼谪居昌化军时作《和陶〈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提到“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后来,他又建载酒堂,取意“载酒问字”,表达了对海南文教发展的深切期许。

北宋时期的蒙学读本主要有介绍历史典故的《蒙求》、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孝经》、内容涵盖百科的《千字文》、关于汉族姓氏的《百家姓》等,至于苏轼听到的儿童诵书声,读的是什么蒙书,就不得而知了。


赵孟頫草书《千字文》。资料图

《千家诗》辑录白玉蟾诗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简称《千家诗(宋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蒙学教材,主要用于儿童识字和诗歌启蒙教育。编者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成书于南宋末年。这是一部诗歌类选集,收录了大量唐宋诗人的作品,少数为南北朝和五代诗人作品。全书共二十二卷,分为十四门,收录了360多位作者的1200多首律诗和绝句,人均3.33首诗。

刘克庄与海南籍诗人白玉蟾是同时代人,他似乎对白玉蟾特别欣赏,在《后村诗话》卷二中记述:“白玉蟾,姓葛名长庚……颇涉文墨,所至墙壁淋漓挥扫,能耸动人……”刘克庄在《千家诗(宋本)》中,辑录了白玉蟾诗多达31个诗题54首诗,内容涵盖时令、气候、百花、竹木、禽兽、天文、地理、宫室、器用、人品等门类,数量远远超过人均收录数。在这本书中,白玉蟾与唐代杜甫、李商隐,宋代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等人比肩,被列入少儿学诗唐宋才贤名单。


《千家诗(宋本)》中的白玉蟾诗《青梅》。陈雅如供图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号海琼子、海蟾、琼山道人、海南翁等,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典读村)人,为宋代道教南宗第五世祖。他生于海南,后来于武夷山传道,又号武夷散人。白玉蟾才华横溢,在诗词、书法、绘画、散文等领域皆有成就。他的诗歌飘逸不羁、内涵深广‌,既有山水田园的描绘,也有对精神追求和道理修养的抒发,在状物方面笔触清新细腻,作为范文可圈可点,对少儿诗歌学习大有裨益。

丘濬与《成语考》

《成语考》又称《幼学须知》,是明代大学士丘濬在国子监任职时所作。通篇用骈体文写成,词句对偶,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内容涵盖自然、政治、伦理、生活常识、文事科第、技艺、宗教,并介绍相关的神话、故事、传说、掌故,训释准确简练。这本书流传甚广、经久不衰。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不同版本的《成语考》。陈雅如供图

丘濬在明代以博学多才著称,被誉为“当代通儒”和“有明一代文臣之宗”。在创作这部蒙学经典时,他运用自己广博的知识,以对偶的雅句将事物的名称及其掌故连缀起来,将蒙学成语提升到“诗词歌赋”的境界——细读《成语考》,不难发现其中有《南溟奇甸赋》的风格。现存清代广东省刊本多有“丘琼山先生原本”“内阁丘文庄公原本”“遵依国子监原本”等字样。

明代除了丘濬著蒙学读本外,还有崖州人钟芳著《小学广义》,琼山人王时元著《童训》等,但未见诸本流传。

保存至今的海南古代蒙学读本十分罕见。近年在海南澄迈发现一部综合启蒙读本《丘公训蒙杂字原白》(咸丰七年刊刻)。全书有2552字,但有重复出现的字,如“人”“天”等。开篇为“圣贤道理,世情字样。天高地厚,日短夜长。星斗云雾,雪月风霜。天地和合,人物祯祥……”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市井、农业、经商、家庭、伦理、人品、法律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如“伤风咳嗽,触水蛊病。不必问鬼,何用做斋”;又如“邻舍附近,田坵相连。小矮蛋(疍)户,大阔官衙”等。这是一部蒙书,不知为何书名要冠丘公之姓。

1950年前的海南启蒙教育

随着新的教育制度确立和新式教科书出现,传统蒙学读本逐渐被取代。出生于1936年的海南作家蔡明康先生告诉笔者,他老家在海南乐东的罗马村,日军入侵时,日寇强占村小学,学校被迫迁到村里的关公庙,他小时候因为贫穷上不了学,时常在关公庙的窗边旁听。他记得那时的教材有《国语》和《常识》两种,《国语》第一页有“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看看看,看图书,图书真好看”。蔡明康的父亲蔡昌泽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1940年他借来学校的延伸读本《模范作文》用小楷抄录一份装订成册,书中有《一年来回顾》《迎春》《送春》《我的将来》《立志》等文章。蔡明康自幼坚持走自学成才之路,博览群书,后来进行文学创作,著有诗歌、散文等多种书籍,于1999年获得海南省作协文学开拓者十佳荣誉证书,其家庭2014年被授予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民国蔡昌泽、陈麟富手抄本《模范作文》。陈雅如供图

海南解放前的红色启蒙教育独树一帜。1938年出生于海南岛中部山区牙挽村的王学萍先生,是白沙起义中烈士的后代。1948年,他随母亲定居的什运村迎来解放。什运村隶属白沙县第二区,县第二区小学就设在什运村,学校只有三间茅草屋,教师由琼崖纵队中的知识分子担任,用海南话上课,教材为油印本。他记得扫盲读本中有这样几句话“工农兵: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武器。”

“黎族孩子人人都能平等上学读书,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破天荒。”1948年后,王学萍在启蒙教育中受益良多,后来参加工作,还考上了大学,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作者系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海南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