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续前缘!

近日,《流浪地球3》情牵青岛,在东方影都正式开机。这座曾以啤酒与海浪闻名的城市,如今成为全球影视工业版图上的新坐标。

从《流浪地球》到《封神三部曲》,从“全球最大潜艇道具”到“万米级数字光场”,青岛不仅用数字技术为电影造梦,更以产业升级的硬核逻辑,托起属于东方的新传奇。

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原创:一张“数字脸”的技术突围

让演员“返老还童”,曾是好莱坞的拿手戏,但青岛的“穹顶光场”却让这一技术不再遥不可及。这套亚洲唯一的微米级面部扫描系统,可以在数秒内捕捉演员面部表情的每一丝肌肉颤动,再通过人工智能与计算摄影学,生成精确到毛孔的数字模型。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部分角色的年轻化特效便借助了这一世界级技术,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这张镌刻着青岛基因的“数字脸”,不仅承载着山东电影产业数字技术的星辰大海,更超越银幕边界,成为齐鲁大地数字强省战略的具象图腾。


从《流浪地球2》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两个月拍摄,到《疯狂外星人》中对外星生物逼真形象的塑造,再到《刺杀小说家》里奇幻世界的精彩呈现……青岛凭借“硬核硬件+数字技术”的组合拳,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电影工业化体系,打破中国电影“手工作坊”式旧格局,以技术矩阵托举中国电影制作逐梦产业深空。

从“造景”到“造链”:青岛的产业升级密码

影视技术的飞跃,只是青岛产业升级的一角。在“工赋青岛·智造强市”战略下,这座城市持续以“数字基因”重塑传统产业。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内,38项关键零部件100%自制,5.5G技术实现设备全互联,单台产品能耗降低5%,这座“灯塔工厂”不仅年产2600万台家电,更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的标杆。

新能源汽车领域,奇瑞青岛工厂同样成绩斐然。工厂内,350 台先进的 AI 机器人有序排列,它们在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指挥下,以每 1.5 分钟下线一台车的惊人速度进行生产作业。在奇瑞青岛工厂的引领下,目前已有23个配套项目落户青岛汽车产业新城,总投资超过100亿元,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50亿元。

2024 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 30%,这一数据有力地印证了青岛“传统产业不传统”的成功升级逻辑。

从巩固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到培育未来产业,在青岛这片充满活力的产业沃土上,“产业森林”正在加速焕新蝶变。

从文化输出到全面引领:撬动山东“新质生产力”

青岛的崛起,也是山东文化产业的缩影。50亿元影视专项资金、40%的剧组成本补贴、全国首个影视一站式服务平台,从政策到服务,从创作到消费,一条覆盖全产业链的“影视生态圈”已然成型,山东正以影视产业为支点,撬动文化、科技、经济的协同共振。

面向未来,山东的视野投向更辽阔的疆域。

在深海,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挺进油气田,60万零部件书写“大国重器”的山东担当;

在低空,通航飞机与无人机编织“立体交通网”,2026年200亿元产业规模的蓝图徐徐展开。

人工智能赛道上,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落地,2300P算力规模支撑起“瀚海星云”“问海”等22个海洋AI大模型;

人形机器人赛道上,优必选、乐聚智家等以场景应用破解商业化难题……

齐鲁大地正以“未来产业”为锚点,重绘产业版图,抢占新质生产力的制高点。

数字技术消弭虚实边界,硬核制造赋能文化表达,正如青岛从“电影之都”到“智造强市”的跨越,当下的山东乃至中国,要书写的也绝不止是科幻史诗,更是向创新向技术要未来的决心和信心。

文/靖晓红 孔德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