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在“双减”背景以及不确定的未来和日益更新的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新挑战的大环境下,传统教研活动存在参与度低、教师受益面窄等问题。本文提出深度参与式教研活动这一新模式,通过搭建人人参与的开放性平台、寻求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好教研”催生“好课堂”等方面的实践,阐述了该模式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成效,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引言

未来呼啸而来,不确定的未来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无疑给教育领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作为一名教研员,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常常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如何才能让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呢?又怎样才能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减负呢?

细细思量,如果把一次教研活动比作一堂生动的课,那么教研员就如同这堂课的精巧设计者,教师则是充满创造力的创造者,是教研活动当之无愧的主角,而学生便是这堂课的最终受益者。教研活动的朴素初衷是给学生一节好课,让一节节好课,慢慢地从一位位教师的实践中流淌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在好课中恣意成长,让更多的教师获得应有的教学尊严。

“教研”宛如教育教学隐形的翅膀,是“强师提质”的关键法宝。它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教师不断前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教研活动似乎陷入了一种定式,过度聚焦于少数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将打磨的精力集中在承担展示任务的个别教师身上。而广大参与教研的教师,更多时候只是旁观者,被动地欣赏与模仿,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与动力。由于缺乏有效的任务驱动,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鲜少主动表达观点,活动效果更多依赖个人的自我领悟与内化,导致多数教师在教研中的收获寥寥。力求改变与突破,在不断地追问与探索中,我开始踏上了探索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深度参与式教研活动的征程。

搭建人人参与的开放性平台

教育的本质在于为学生创造平等且开放的成长环境,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教研活动。教研员应以身作则,为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开放的教研空间。毕竟,教研员个人的力量犹如沧海一粟,在教研活动中,更应扮演参与者、合作者与学习者的角色,与教师们共同成长。

回顾传统教研活动,虽倡导集体备课,追求全员参与,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往往是授课教师与评课教师忙碌其中,而众多听课教师只是机械地记录,缺乏深入思考、主动质疑与积极发言。如何培养具有坚毅品格、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深度参与式教研活动致力于让每一位教师的声音都能被听见,秉持“人人参与、人人过关”的原则。

在教研活动中,采用“翻牌子”、抽签、传递物品、听歌曲等趣味方式来随机确定发言、说课、评课及授课教师,使教研活动充满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教师顺其自然地适应并喜爱这种方式。当被选中的教师上台展示时,同年级或同组教师随即进行补充完善,而后其他教师展开提问、点评,并进行答辩交流。

这种活动形式如同一张紧密的大网,将每位教师都卷入其中,整个过程紧张刺激,充满了各种精彩瞬间:既有面红耳赤的激烈讨论,也有侃侃而谈赢得赞赏的高光时刻,更不乏阵阵欢声笑语与热烈掌声。由于每个环节的参与者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达到“想明白、说清楚”的标准。如此一来,年轻教师从最初的缺乏自信、不敢开口,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多次模拟、试讲。而名师、骨干教师也放下身段,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就这样,为了不影响团队成果,人人都在思考,人人主动参与并激发了团队意识,真正实现了通过打磨一节课,带动一批教师成长的目的。同时,在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涌现出了好多节形式多样的“好课”。

这种教研方式,不仅仅是对课程的打磨,更是对教师的全方位锤炼。在磨课的过程中,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模式,更新了教育理念,让老师们不知不觉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思考教学设计,使教师们眼中有学生、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渐渐地认为坚持学生立场的课就是“好课堂”的根本。

寻求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

教研活动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无疑是点燃教师的成长热情。这意味着,教师成长的关键责任在学校,学校要以“上好一堂课”为导向,以帮助教师群体共同成长为目标,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长效机制,走出一条新的路径。

学校的教研活动面向不同层次的教师。青年教师满怀热情,但缺乏经验,特别需要得到支持与引导;中年教师在教学创新与突破方面面临挑战;而名师、骨干教师虽已在教学领域建树颇丰,却也有着独特的发展困境。他们一方面要持续提升自我,突破已有的教学 “舒适区”,探索更前沿、更高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保持在教育领域的引领地位;另一方面,如何将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教学智慧系统地传承给青年教师,构建起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也是他们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因此,如何激发不同层次教师的潜能,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把“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融为一体,借助连贯、系统且全面的思维导图式支架,把不同层次的教师组合成一个教研共同体。如,我们对集体备课进行了全面升级,将其延伸至模拟课堂、试讲以及现场改课等多个关键环节。同时,革新备课流程,摒弃以往由主备人授课的模式,改为在课前10分钟临时确定授课教师。在评价环节,打破传统的教研员、名师和骨干单向 “评课” 模式,转变为随机抽签评课,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评价与被评价。在整个教研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设置不确定的任务驱动,为教师们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方式促使每位教师人人学习、人人思考、人人有准备、人人参与。虽然教研活动的着力点聚焦于教师身上,但其核心落脚点始终在学生身上,而课堂则是我们践行教研成果的主阵地。

因此,一次好的教研活动能够成就一个团队,点燃教师自我成长的愿望、激情,唤醒一群教师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为学校均衡发展输入持续性的“基因”,最终实现给学生一节节“好课”的愿望。

“好教研”催生“好课”

“好教研”不仅能催生“好老师 ”,还能催生“好课”。然而,对于什么是“好课”,虽无绝对标准,但好课的诞生必定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和深度投入。在这种深度参与式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深知逃避或观望毫无意义,因为随时可能被选中代表小组参与展示,所以每个人都会全身心投入到磨课过程中。磨课期间所经历的种种意见碰撞、思路调整与观点分歧,恰恰是好课诞生的必经之路。在实践环节,教研员需要通过持续干预与跟进、组织模拟课堂与试讲等方式,不断向教师渗透“好课”的理念,精准把握“好课”的方向。

一方面,学生是“好课”的直接体验者。所以,教师在备课环节,要牢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契合学生需求的 “好课”;听课过程中,需仔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实时表现,不放过任何细节;评课阶段,更要积极主动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质量评判的重要参与者。当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便能在课堂上设计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与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与练习运用时间。学生参与评课同样意义非凡。这一过程,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学生对“好课”的期待,从中获取学生给出的善意提醒,了解自己在学生眼中的形象,收获来自学生的温暖鼓励。同时,学生参与评课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助力教师更好地领悟打造“好课”的原理。

另一方面,“好课”的经验需要通过“讲出来”与“写出来”进行沉淀与传承。有时,精心策划的教研活动看似效果良好,但在实际课堂中却不尽如人意。不同的教师即便采用同样成熟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搬到课堂上具体操作时,教学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在将集体备课成果应用于实际课堂之前,模拟课堂与试讲环节至关重要。模拟课堂能够充分暴露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帮助教师进一步明晰教学设计思路,完善教学设计。通过反复试讲,教师能够更加熟练、有序地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对一节课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把课上好,还要善于总结提炼。教师自我梳理的过程,实则是自觉反思的过程,能让这节课真正具有教学生涯中的标志性意义。教师潜心研究一节课,目的并非仅仅为了上好这一堂课,而是在反复实践中持续感悟,通过反思与积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树立专业自信。

深度参与式教研方式,深度融合了教研方式转型与课堂教学改进,推动了教研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又增强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下,深度参与式教研活动正成为催生“好老师”与“好课”的有力引擎,引领着教育教学不断迈向新的高度,这也正是教育应有的理想图景。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格更图雅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