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
不少人认为
“智驾”已经可以代替驾驶员了
不少驾驶人也对“智驾”产生了依赖
但这种依赖真的靠谱吗?
前几天,广东一名男子,竟然在高速上边开“智驾”边睡觉,甚至超速行驶了一个多小时。
涉事司机开车时双眼紧闭,瘫倒在座椅上。面对交警,该司机承认自己开“智驾”后睡觉的事实。所幸没有造成交通事故,司机被记6分、罚款400元。
随着一些司机对智能驾驶功能的盲目依赖,“无人”驾驶的情况也在逐步增多。
案列一:
3月19日凌晨,在包茂高速上,张某驾车径直追尾了前方大货车。张某称,他和朋友吃完宵夜后,疲劳状态下仍强撑着驾车上了高速公路,随后他开启了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并打起瞌睡。行至事发路段时,自动驾驶系统未能及时识别并规避已经变道过来的货车,张某也未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反应,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张某对此次事故负全部责任。
案例二:
3月16日,武深高速湖南郴州段。驾驶人方某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分心,未及时发现车辆方向偏移,慌忙接管时操作不当,致车辆冲向右侧山体侧翻,所幸全员系安全带未受伤。
案例三:
另外,有网友爆料,乘坐顺风车从杭州赴上海时,发现司机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睡觉,时速达100公里。平台回应称,此类行为已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查实后会按规定对司机进行处罚,严重的将永久冻结账号。
网友称哈啰顺风车车主“开辅助驾驶后睡觉”。
记者采访随机采访了多位新能源车主、驾驶员,大家坦言,平时只会用“智驾”功能来辅助停车或者定速巡航。
新能源驾驶员 :“不太安全,还是要盯着。”
新能源驾驶员:“这肯定不行,安全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你为什么要开车睡觉呢?多休息一下就可以了嘛。”
新能源驾驶员:“困了就停在路边休息,辅助驾驶开着我都害怕,别说把智驾打开,然后睡觉。一百多码的速度,毕竟是电脑操控,难免会出差错,出差错就酿成大祸了。”
随着众多车企将“智能化”作为卖点,加之各种各样的“智驾”宣传,不少驾驶人误以为,有了智能驾驶的辅助,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但其实不然。按照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汽车智能驾驶共有L0至L5六个级别。L0至L2为辅助驾驶,需人工全程监管,L3至L5逐步实现系统主导,L5为完全无人驾驶。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姜国凯介绍,目前市面销售的车辆,最高属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也就是L2级别,只是辅助驾驶员驾驶、降低驾驶负担,并不能代替车主的双手,驾驶人依然是车辆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首席专家 姜国凯:“我们现在市面上在售的车辆其实是属于辅助驾驶阶段,消费者口中的自动驾驶其实是不准确和不严谨的,所以大家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虽然功能开启了,但是我们还是始终要保持注意力,双手是不能离开方向盘的。”
智能驾驶、辅助驾驶功能确实为驾驶人带来了一定便利,但是过度依赖反而会增加事故风险。
第一,使用自适应巡航后,驾驶员可能会对车辆的速度控制产生一定程度的驾驶系统依赖,从而降低对路况变化的应变能力。
第二,驾驶员可能会因为驾驶系统的自动化而放松警惕,容易分心甚至疲劳驾驶,影响对道路、车况的观察和判断。
第三,如果辅助驾驶系统出现故障,可能会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甚至引发车辆失控。
第四,在夜间道路、交通拥堵、施工路段等复杂路况下,自适应巡航可能无法正常工作,或错误识别、误判障碍物。
在弯道较多的山路上,使用自适应巡航有一定安全风险。一句话总结,智能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关键在“辅助”,生命安全还须靠“自主”。
新能源车驾驶员:“方向盘握在自己手上才安全。”
新能源车驾驶员:“不管智能驾驶技术多高级,因为涉及程序、电脑、系统,还是觉得没有人可靠,没有我自己可靠。”
新能源车驾驶员:“自动驾驶可能以后再说,到那个时候自动驾驶实验的人越多,可能我就敢自动驾驶了。目前还不敢,还是要盯着。”
多名业内专家提醒,智能驾驶重在“辅助”,绝非“无人驾驶”或“自动驾驶”。当“人机共驾”悄然渗透进日常出行时,各地提醒驾驶人慎用智驾,并非对科技进步的否定,而是切切实实对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安全负责。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部分来源:国家应急广播、南方都市报、广东交警、风芒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