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苏州河是如何通过科学治理,从黑臭变成鱼翔浅底的?”“下雨天,河道污染的关键原因是什么?”……今天,国内环境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环境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负责人汇聚申城,在2025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上,分享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深入探讨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祖信以苏州河治理为案例,分析了中国城市河流治理关键要素。

徐祖信说,对黑臭苏州河的系统治理,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苏州河治理历经了四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最关键的要素是实施了中国第一个河长制,第二个关键要素是截污治污和提高生态流量,“水环境之所以会被污染是因为大量污染进入水环境中。当年,在苏州河的治理当中,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有效截流了苏州河市区六支流水系范围内的污染。”

苏州河治理的第二个关键措施,是通过闸门和潮汐规律之间的适应关系,潮引潮排,增加了苏州河干流的生态流量。两个措施结合,使得苏州河干流的流量从10立方米/秒,提高到了30-40立方米/秒,生态流量提高了,流速提高了,溶解氧提高了50%以上,生物自净、化学自净能力也随之增加,苏州河治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1999年,我们在苏州河底部监测到的底栖动物是0,什么都没有,随着溶解氧的提高,水质改善,2008年发现了19种藻类、4种底栖动物。现在大家知道,苏州河里经常还有鱼跃出水面,两岸很多水鸟。”徐祖信表示,水生态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健康安全的水质才能维系健康安全的水生态系统,而有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安全才能保障河流对外界突发性污染的自适应、自平衡,具有生态修复能力。

徐祖信认为,目前,城市水环境水质稳定改善的严峻挑战是雨天污染治理,由于雨污管道混接,大量污染源进入雨水管道,下雨时被地面径流强行排到水环境中,造成冲击性污染负荷,导致河道出现雨天的污染。




今天,专家们还就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水生态问题与保护对策等话题展开了研讨。本届环境技术大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慕尼黑博览集团联合主办。明后天,专家们将继续针对节能减排、污泥资源化利用、有机废气污染治理等议题展开讨论,希望用科技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