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

中东铁路的修建,拉开了哈尔滨由松花江畔小渔村走向现代城市的序幕。

新旧思想、东西文化在此碰撞、融合、积淀,成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建筑风貌。欧洲近代各个流派的建筑艺术荟萃于此,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一百多年后↘

人们在哈尔滨的街头巷尾依然能找到当年建筑的痕迹:沿街建筑顶楼尖尖的装饰“凉亭”来自巴洛克建筑街角楼顶的“望火亭”;大商场内部一通到顶的中央大厅来自巴洛克建筑 “合院”设计……作为凝固的艺术,哈尔滨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既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又是亲历者,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

哈城发投集团名城公司副总经理阚凯参与了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几乎所有建筑的复原改造项目。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拥有国内建筑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也是承载着哈尔滨城市历史文脉的核心区。“我们对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区域内的肌理、街巷、院落和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复,展现‘老街老景老道外,原汁原味哈尔滨’。”

阚凯说,在修缮过程中,名城公司对保留保护的80多个特色各异的院落,精准还原了庭院的木楼梯、木外廊等真实使用场景。


1930年前后的泰来仁和如今复原后的泰来仁

“哈尔滨建城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城市建筑风采却丝毫不逊色,原因之一就是在那个时候,人们博采众长,把当时最流行、最精华的中西建筑风格都应用到哈尔滨城市建设中,而且这个过程还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城市特点设计出哈尔滨独有的建筑。”阚凯说,我们保护修缮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的目的就是真正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更好地揭示哈尔滨历史文化建筑的底蕴和魅力,让哈尔滨文脉一直传承下去。

从简到繁

极致美学同义庆


“从城市风貌来讲,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建筑风貌是不尽相同的。”阚凯说,从最开始的一层建筑,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二层甚至三层建筑。像大罗新这样的重要地标商业,出现了四层的大商业大楼,其内部还安装了电梯。


大罗新商场旧址,内部有电梯

不仅楼越盖越高,建筑外墙装饰也“卷”了起来。“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临街立面往往运用欧洲的巴洛克装饰手法,造型精美、装饰华丽,细部纹饰的雕花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元素——比如葡萄和石榴象征多子,字匾、蝙蝠、牡丹、如意、铜钱、卷草等细节,表达富贵吉祥之意。”阚凯说,位于靖宇街与头道街交口的同义庆中外货店堪称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极致经典。这栋始建于1909年的建筑先后历经几次扩建,最后于1923年建成为一座三层商业大楼。


从整体上看,同义庆建筑通体布满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装饰。从建筑转角处看,大量精美的西方雕塑元素与中国传统吉祥元素各自独立又分外和谐地混搭在一起:柱式和山花是西洋建筑风格,而墙面浮雕则是中式纹样。从上往下看,竖向牌匾两侧两根西式爱奥尼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形成双倚柱。在单倚柱和拱券包围的区域内,菊花浮雕将商号牌匾团团包围。两根装饰着中国结图案的单倚柱一直延伸至与拱券会合。再走进观察正门入口处,中国传统蝙蝠和祥云图案悬在大门正上方。


1930年前后的同义庆和如今复原后的同义庆

同义庆因其建筑外装装饰和造型的繁复而被称为中华巴洛克第一楼,因为它不仅具有巴洛克风格,还具有洛可可风格。洛可可是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建筑风格,它比巴洛克风格还要华丽精巧。同义庆建筑是中华巴洛克发展到极致的体现,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也因此被称为中华巴洛克第一楼。

“从建筑学角度讲,建筑要表达与这座城市的关联,同义庆大楼不仅完美呈现了当时哈尔滨流行的建筑风格,更彰显了企业家的商业实力。”阚凯说,当时民族资本已经发展成为颇具实力的力量,同义庆中外货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在建筑装饰上极尽富丽堂皇,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什么贵用什么,什么流行用什么,一定要表达出大气、高贵和遥遥领先的民族自豪感。

老祖宗的智慧今犹在

“凉亭”“天井”设计一脉相传


从景阳街进入靖宇街的第一个高楼,是当年的东永德旅馆。因为这座楼位于街角最醒目的地理位置,也被称为中华巴洛克一号楼。如今外墙上悬挂巨大的粉色花瓣和商业标识,瞬间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的旅游胜地。然而,这座建筑最独特的地方并不在它的外表,而是其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楼顶的六角望火亭设计。



1930年前后的东永德和如今复原后的东永德

“这栋楼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转角顶楼处有六角‘凉亭’,这实际是当年的‘望火亭’,是为了消防安全,派专人在街角最高建筑处监督值守使用的。”阚凯说,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把边的建筑楼上都有这个所谓的凉亭,同义庆中外杂货店、义丰源大楼等建筑也有。即便是一百多年后的现在,我们在哈尔滨大街上仍然能看到百年前建筑的遗风。在临街旧楼改造建筑上,我们仍然能看见楼顶上各类复古小“凉亭”,虽然如今已经失去其消防瞭望的功能,但这种建筑风格仍然保留了下来。


同义庆顶楼望火亭设计



如今哈尔滨建筑顶部仍然能看见效仿中华巴洛克望火亭设计

道外中华巴洛克建筑的“魂”是在它的院落中。每一个院落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院落里都杂糅了中西方文化。天井式建筑是当年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设计的神来之笔。以泰来仁建筑为例,受建筑用地局限,一楼店面面积一般不大。因为空间不够,还要满足下商上住开门开窗的需求,设计通过外木廊作为交通,满足楼上住宅的需求,这就是天井式设计。天井式设计能极大地增加冬季人们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还不影响建筑采光。

在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建筑街区,同义庆也有类似天井设计。这种设计在现在看来还依然流行,比如大型商超内部环廊以及天井式大厅设计其实就是来源于这里。

中华巴洛克建筑破圈联动

城市文脉焕发新生机


当年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院落并不都是独立的单元,有些院落也存在交通功能,从正门进后院,还能从其他院落穿出来。为了还原街区历史肌理,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在规划设计时不仅保留了合院的结构,还保留历史的原真性,还原了院落之间相互连通的格局,这样游客可以从一个院落直接穿到另一个院落,实现不用走回头路的文旅畅玩模式。


泰来仁内部合院有天井式设计

在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游览时会发现,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广场。“在做中华巴洛克三期的规划设计时,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城市肌理的原则,尽可能地恢复街区历史院落原貌,还原老道外“穿院”的感觉,让游客走进去,激活街区每一个小商业业态。”阚凯说,这也是对经典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每一栋建筑在修复之前,阚凯和工作人员都会将修复细节跟施工人员讲清楚。“这个建筑原来长什么样,后来又变成什么样,是做什么用的,有什么历史价值,甚至修复用料都讲述得明明白白。”阚凯说,比如巴洛克建筑阳台上的护栏和砖拱有的是用修建中东铁路的钢轨修的,要求他们在修复的时候,必须要保留这一特色。还有浴池的顶棚大梁是木梁,特别精美,修复时也要按照文保建筑修缮要求,采用原工艺、原工法、原形制完成。

为了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这些赓续城市文脉的老建筑,2021年7月,哈尔滨市启动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专项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621座重要历史文化建筑的“数字孪生”,包括历史文化建筑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测绘建档等,为后续进行精准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做好准备,让老建筑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焕发新生机。

近三年来,全市已完成近600座重要历史文化建筑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测绘建档,并重新设计历史建筑标志牌、为标志牌增加二维码阅读功能,方便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建筑信息和背后的故事。同时为精准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更将助力“尔滨”迈进文旅新时代。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万佳 文/摄/视频

编辑:姜学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