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别人扔过来的泥巴,拿来种荷花,有人可能会被泥巴砸没了。
2023年11月23日,海归女硕士小琳,在婚前就被“泥巴”给砸没了。
小琳来自安徽合肥,本科毕业于伦敦城市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年,小琳通过校招进入中国建设银行安徽分行。
小琳这一路走来,可谓是顺风顺水,名校毕业、体制内的工作......
按照这样的轨迹走下去,小琳结婚、生子,然后有自己的家庭,也算是中规中矩的完美人生了。
然而,就是这样的完美人生,却在小琳结婚前夕,戛然而止,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2023年11月23日下午,小琳从自己房间窗户跳楼坠亡。
是谁在朝小琳扔泥巴?
据《深圳新闻网》在2025年3月31日发布的文章表明:小琳在跳楼坠亡前,因为需要准备结婚,跑去跟领导请假,被领导给拒绝了。
不仅如此,领导还给小琳安排了更繁重的工作,让小琳整理3年的纸质档案。
除此之外,领导还在两天半的时间里,频繁找小琳谈话,谈话次数多达十几次。
如果仅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小琳跳楼坠亡,似乎是因为遭遇职场霸凌。
但是,从警方公布的资料来看,小琳在2023年11月23日5时46分,通过单位的内部软件发消息请领导来家里看她;
并说她爸妈控制了她,还有她朋友也在看着她。
不难看出,小琳是受到了来自单位和家庭双方面的压力。
小琳所承受的压力,对于小琳而言,无异于一座压得自己喘不过气的大山。
但是,对有些人而言,这点压力,又算不了什么。
这也道出了当下最大的教育困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为什么会出现“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育困境?
父母对孩子过于呵护
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受不得半点委屈,挫折更是不允许出现。
1973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大多数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因此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就怕让孩子受委屈。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中涉及到一个“损失规避”的概念。
“损失规避”的意思是说: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同等收益的心理倾向。
换句话说,你失去100块钱所带来的痛苦,比你得到100块钱所带来的快乐更强烈。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将一个家庭的所有资源,比如:情感、时间和金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这就会直接激活“损失规避”心理。
这其实很好理解,你在子女身上投入越多,就越会细心呵护孩子,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挫折,你就会将其视为自己遭受损失。
然而,没有经受委屈和挫折的磨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不会很强。
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像肌肉一样,需要不断去锻炼,才会越来越强壮。
或许,有父母会提出反驳:“按你的意思,是让孩子没苦硬吃?”
倒也不是说,非得让孩子去爬山趟河,而是不要过度去呵护。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孩子刚学走路那会儿,难免会摔跟头。
作为父母,我们回想一下,当孩子摔倒时,你第一反应是怎么做的,是不是立马跑过去将孩子抱起来?
其实,立马把孩子抱起来,也都还好。
有的父母是怎么做的?直接怪地板不平,还扬言要把地板拆掉。这难道不是一种过度呵护吗?
所以,我们为了让孩子能够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虽不至于让孩子没苦硬吃,至少不要过度去呵护。
学校不敢给孩子过多压力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舍不得孩子受到半点委屈,以至于孩子到了学校后,老师也不敢给孩子过多压力。
学校的教育,安全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即使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有其它调皮捣蛋的行为,老师也只能口头批评教育。
而且,即使是口头批评,也不敢说得太重。为什么?
就怕孩子心理承受不住,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情,家长找学校麻烦。
所以,一方面是家长的过度呵护,另外一方面是学校老师不敢给孩子过多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没有遭遇过什么委屈和挫折,也就谈心理承受能力能有多强。
这也是当下最大的教育困境。
漫漫人生路,总是会遇到各种挑战,而这些挑战终归得孩子自己来面对。
因此,作为父母不过度呵护孩子,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