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说清楚,炸酱面怎么就成了北京美食的代表。只是,兹要你问起一个本地人,几乎所有的北京人都会说:“炸酱面,我家的最好吃!”如果是一个已婚男人,他一定会说“想吃炸酱面,到我家来,我给你做”。
在北京的街头,常有些挂着“老北京炸酱面”的苍蝇小馆。其实炸酱面既不“老”、也不“北京”,只不过是在北京这个地方,混合了北方各地人的餐饮习惯而生出的家常饭,这也是北京人说“炸酱面自己家里最好吃”的根本原因。
我妈妈是在旗的满族,跟着我姥爷跑到了华北偏西的一个省会城市。现在我回到了北京,从小就从妈妈那里学到了炸酱面的做法。
其实,小时候,家里吃炸酱面,是父亲做的更好吃,不过酱一定由妈妈来炸,今天看来,那也许是“老北京”的味道。
做炸酱面,只有三招儿:手擀面、肉炸酱和菜码儿,正是因为简单,所以让普通百姓有了发挥厨艺的巨大空间,这也是北京人说“到我家来吃”的自信的根源。
和面、切面
做炸酱面,面条其实是第一位的。“二锅饺子头锅面”,面要和得好,要软硬得当、宽窄适合,煮出来根根清沥、绝不与任何一根粘连,其实是一件很见功夫的事情。
首先是和面。和面前要选择合适的面粉,现在流行的高筋面粉即可,做出来的面有筋性,吃起来更有嚼劲。
和面时,我一般是边加水边揉和,而且一定要用力。做炸酱面的面条,用我父亲的话说,要“硬”一些,这样煮出来才能根根力爽。
把面揉成面团,盖上浸湿的笼布,醒上一段时间,时间长短凭感觉。有些人家会把醒发一段时间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反复揉压,直到面团变得光滑细腻。然后把揉好的面团再次盖上湿布,再醒发一段时间,据说这样可以让面团的筋性更好。
我自己做,只醒一次,看面团的硬度再决定时长。
醒发好的面团就可以用来擀面了。如果和的面多,擀面前要把面团分成几个剂子,剂子要视案板的大小。
擀面是个力气活儿,但是那种操控感很享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北京老爷们儿自称给你做炸酱面的原因之一。
将面团擀成大约一个一元钢镚儿厚的大面片,撒上干面,就可以切面了。切面也是一件操控性很强的活儿,我是很享受其中的。把面片切成宽窄均匀的面条,有一种艺术创作搬的快乐。
炸酱
炸酱面的灵魂就在于这碗炸酱。做炸酱需要准备的主要食材有五花肉、黄酱、葱、姜、蒜等。
图片来源:“老饭骨”做饭视频截图
首先,将五花肉切成小丁,葱、蒜切片、姜成末备用。
锅中倒入适量的油,油热后放入五花肉丁,小火慢慢煸炒,直到五花肉丁出油,表面微微金黄。这时加入葱、姜、蒜末炒出香味。
炸酱面的酱究竟用哪些个,一家有一家的做法。我一般是黄酱加豆瓣酱,再加一点甜面酱。现在一些豆瓣酱有辣椒,北京当地人其实吃辣不多,所以选豆瓣酱时要选那些不含辣椒的。
黄酱、豆瓣酱先下锅,用铲子不断翻炒,防止酱料粘锅。再加入甜面酱,继续翻炒。
炒酱的过程中要保持小火,慢慢将酱料的香味炒出来。时间自己约摸。炒酱过程中可以加入少量的水,水不要加太多,以免酱料太稀。
有些人家很避讳加水,认为那样会把酱味冲淡,其实这纯粹是一个习惯问题。
加上水后继续翻炒,让酱料更加浓稠。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和糖调味,这样一碗香喷喷的炸酱就做好了。
此外,我有一个秘诀:炒酱,葱一定不怕多,而且是葱白。
菜码儿
菜码儿有的时候可以成为点睛之笔。吃炸酱面,菜码儿都是凉菜,菜码儿的丰富、随意,却是一家人家或者主人个性的体现。
构成炸酱面菜码儿有哪些,同样没有人能说清楚,当然,也没必要说清楚。常见的,有黄瓜丝,熟绿豆芽儿(有些人家更喜欢黄豆芽儿),芯儿里美萝卜丝,熟白菜丝,熟青豆(黄豆亦可),熟芹菜丁,菠菜等。
可以看出来,炸酱面的菜码儿其实随着季节的不同变换花样儿的。以前不像现在,青菜什么时候都有。那个时候到了什么季节,就把应季的菜蔬拿来做菜码儿。比如春天可以用香椿芽、豆芽儿;夏天用黄瓜丝、菠菜;秋天用白菜丝、芹菜丁;冬天则可以用心里美萝卜丝、青蒜末。
我在做炸酱面时,会买回三禾稻香春的牛腱子,切成丝;再加一些糖蒜。说到蒜,很多人家用生蒜,而且一定要紫皮蒜,那个味儿才够劲儿。
炸酱面,对于我来说,在做不在吃。给一家人或者来京的朋友最一顿炸酱面,把菜码儿做得尽量丰富些,可以作为下酒的小菜,是人生一大快事。
现在做饭小视频太多了,用文字描述做饭的过程,恐怕吸引不了多少人的关注。不过如菜谱里的介绍有极大的空间一样,说说做饭的事情,是一件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事情。
声明:文中使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百度图片搜索结果。如涉及使用不当请联系编者删除。封面图片由AI生成。
提示:
* 本文为“食材界”原创,欢迎业内外媒体转载。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相关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