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康熙一生立下过许多功绩,比如擒拿鳌拜,平定三藩,北御沙俄,收复台湾,为我国的长治久安和领土疆域的确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康熙时期,我国西北方向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帝国,与清朝交恶,曾经一度直逼北京,迫使康熙皇帝三征准格尔,才将其击败。那么准格尔在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部落呢?
明朝后期,蒙古各部分为漠南蒙古(游牧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漠南蒙古的北方)、漠西厄鲁特蒙古(一作额鲁特、卫拉特,为瓦剌之后,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而准格尔是西部卫拉特蒙古中的一个部落。卫拉特就是瓦剌,清朝时被称为厄鲁特。1640年,卫拉特各部和喀尔喀蒙古诸部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在塔尔巴哈台召开联合会议,准噶尔部落的称呼正式出现联盟会议上。1640年以后,在巴图尔浑台吉的治理下,准噶尔部逐步发展起来。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漠南蒙古先后归顺后金,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个首领,推举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的继承者,并奉上"博克达·彻辰汗"(即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同年,皇太极就皇帝位,改国号为清。不久,漠北蒙古各部也相继向清朝称臣纳贡。1637年,厄鲁特蒙古四部的首领和硕特部顾实汗向皇太极遣使通贡。1646年,顾实汗又奉表进贡,清政府赐给甲胄弓矢,令其管辖厄鲁特诸部。这样,除漠南蒙古归属清朝版图以外,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都臣服了清朝。
当时,厄鲁特蒙古分为四大部,分别是准格尔,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以及和硕特部。四部结成松散的联盟,以和硕特部的首领为盟主。十七世纪初,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台吉、浑台吉是蒙古贵族的称号)统治时期,势力逐渐扩大。土尔扈特部因受准噶尔部排挤,西迁到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游牧,和硕特部也迁移到青海一带。厄鲁特四部联盟至此基本解体。
后来准噶尔部强大起来,和硕特被迫迁到青海和西藏,土尔扈特被迫迁到前钦察首都萨莱(阿斯特拉罕),杜尔伯特也屈服于准噶尔。1653年,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死,其子僧格继位。1670年,僧格被异母兄暗杀。巴图尔浑台吉的第六子噶尔丹,早期在西藏当剌嘛,闻讯由西藏赶回,于1671年夺取了统治权。
1678年,西藏的达赖五世喇嘛赐噶尔丹可汗号,准噶尔汗国正式成立。从此葛尔丹开始了对外扩张之路,并逐渐成为清朝西北的一大威胁。同年,噶尔丹出兵南疆,占领叶尔羌汗国,把广大维吾尔族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1688年噶尔丹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土谢图汗,迫使喀尔喀蒙古诸部南迁。准噶尔部把其它部落统一了起来,建立强大政权,创制自己的文字,确定法律制度(卫拉特法典),改进放牧方法,经营农业种植和手工业,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制绒业、金属品制造业。当时准噶尔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增长。
此时,准格尔达到鼎盛时期,领土面积大约有700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总兵力大约有40万人,其中常备军也有9万之多,全部是骑兵。强大的实力使得葛尔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与沙俄勾结,妄想学习成吉思汗攻打大清,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噶尔丹借口追击喀尔喀,率兵3万自库楞湖(今呼伦湖)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兵锋指向北京。清廷命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率兵抗击,失利于乌尔会河(即乌拉桂河,在今内蒙古乌兰浩特西)。准噶尔军乘势南进至乌珠穆沁(今属内蒙古)地区。
一.一征准格尔。
康熙皇帝见葛尔丹如此狂妄,居然敢反叛,而且此时康熙已经平定了三藩之乱,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康熙决定亲征。七月初,清廷发兵10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方略,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左路、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右路,分别由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喜峰口(今河北宽城西南)出击;又令盛京(今沈阳)、吉林将军出兵西进,协同主力作战。
而康熙自己亲率禁旅进驻博洛和屯督军。常宁部进至乌珠穆沁,清军粮食给养缺乏,情况恶劣,与准噶尔军遭遇,交战失利南退,两万大军被歼。葛尔丹初战告捷,更加轻视清军。于是他率军继续追击,渡过沙拉木伦河,与福全部逐渐接近。
康熙见状急忙令右路军会同左路将准噶尔军阻于高凉河(沙拉木伦河上游支流)北,令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移师归化(今呼和浩特),断其归路。
七月二十九日,福全侦知准噶尔军屯于乌兰布通,整军前往。准噶尔军列营于山坡上,因东西两翼无屏蔽,噶尔丹命将万余头骆驼缚足卧地,背上加箱笼,蒙以湿毡,构成"驼城",士兵依托箱垛,发射弓矢、火器,进行阻击。清军及时调整部署,以火器兵为前列,步兵继后,骑兵为两翼。八月初一,清军集中火炮轰击,自晡至暮,大破准噶尔军的"驼城",随后步兵正面冲杀,骑兵从左右迂回夹击,杀伤了非常多的准噶尔军士兵。噶尔丹见势不利,遂行缓兵计,遣使向清军乞和,旋乘夜率部渡沙拉木伦河北撤,沿途焚烧野草,以迟滞清军追骑。福全中计,致使噶尔丹逃逸 。
此战清军损失也很大,死伤惨重,连国舅佟国纲就在这一仗战死。准格尔装备了沙俄的先进火器,战斗力强悍,而清军虽然刚刚平定了三藩,打退了沙俄,但实际上都是靠着人多的优势。此战也是,葛尔丹太轻敌了,只率领了三万兵马就敢进攻大清,要知道当年成吉思汗也是集中了十万大军才敢攻打金朝,而清军却有十万之众,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使得清军生生耗死了准格尔。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十月初,福全所派侍郎等人传信给噶尔丹,逾月未归,他估计噶尔丹早已出边逃循,且当时军中粮草不足,只能维持几天,鉴于此,便自作主张,下令回师。部队归至康熙帝军中,康熙帝对福全不请示就自行撤回十分不满,决定先回京再议罪。康熙帝先行回京,福全等留后。福全又将侦察噶尔丹行踪的情报送交康熙帝过目,叛敌确实出边,也一一认了罪。康熙帝当即命福全还师京城。
准噶尔军在乌兰布通之战中兵败之后退据科布多(在今蒙古国西部),招集旧部,求援沙俄,图谋再举。为防御噶尔丹再次进攻,康熙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部署,加强边境守备;巡视漠北诸部,稳定喀尔喀蒙古上层,将逃居漠南的喀尔喀蒙古分为左中右三路,编为37旗;设立驿站和火器营,沟通内地与漠北地区的联络,专门训练使用火铳火炮。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清廷诏噶尔丹前来会盟,噶尔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尔喀,康熙遂决定诱其南下一战歼之。为使此次作战顺利进行,清军在战前做了充分准备:调集兵马,征调大批熟悉情况的蒙古人为向导,随军携带5个月口粮,按每名士兵配备一名民夫四匹马的标准,组成庞大的运输队,备有运粮大车6000辆,随军运送粮食、器材;筹备大量防寒防雨器具,准备大批木材、树枝,以备在越过沙漠和沼泽地时铺路。
二.二征准格尔。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噶尔丹率骑兵3万,东掠位于克鲁伦河流域的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然后沿河而下,进驻巴颜乌兰(今乌兰巴托东南)以东地区,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6万大举攻漠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准格尔,清廷发兵约10万,分三路出击: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兵9000越兴安岭西进;西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率兵4.6万分别由归化(今呼和浩特)、宁夏(今银川),越过沙漠,于翁金河(今蒙古国德勒格尔杭盖西)会师,尔后北上;康熙帝玄烨亲率中路军3.4万出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三路大军约期于克鲁伦河一带歼灭准噶尔军。而葛尔丹自以为有沙俄的鸟铳兵,加上离清朝很远,康熙必然不敢来。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初,中路军先抵克鲁伦河,逼近准噶尔军。噶尔丹没料到清军来得这么快,毫无防备遥望,只好丢弃庐帐、器械,乘夜西撤。康熙帝即命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坐镇巴颜乌兰地区;令费扬古西路军截准噶尔军退路,设伏袭击;命内大臣纳兰明珠尽运中路军之粮以济西师。旋自率前锋追击三日,至拖诺山(巴颜乌兰东)而返。准噶尔军退至特勒尔济(今乌兰巴托东南)时,仅剩万余人。
五月十三,清军西路进抵昭莫多,距特勒尔济30里扎营。费扬古以逸待劳,将东阵兵陈于山上,一部沿土拉河布防于西,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中,以孙思克率绿营兵居中,旋派400精骑至准噶尔军营地挑战,诱其入伏。噶尔丹果然将万余骑全部出击,追至昭莫多,即向清军阵地猛扑。清军居高临下,依险俯击,弩铳迭发,藤牌兵继之,每进则以拒马木列前自固。准噶尔军初战受挫,乃下马力攻,冒矢铳鏖战,伤亡甚众,仍不退兵。费扬古见其后阵不动,知为妇女和驼畜所在,即令一部迂回横冲,一部袭其后阵,准噶尔军顿时大乱。扼守山顶的清军乘势奋击,上下夹攻,斩杀3000余,俘获数百人。噶尔丹之妻阿努可敦等被击毙。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三.三征准格尔。
经过两次大战,葛尔丹精锐尽丧,实力大损,噶尔丹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负隅顽抗。隔了一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走投无路,就服毒自杀。
至此,康熙三征准格尔之役结束,葛尔丹身死,强大一时的准格尔汗国从此走向没落,直到乾隆时期,清军彻底消灭了准格尔,将西域纳入了大清的版图。
那么称霸西北的葛尔丹为何不是康熙帝的对手呢?
一.清朝的实力要强过准格尔。
清朝当时已经平定了三藩,击退了沙俄,基本统一了我国的东方。这些地方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富庶。要知道打仗打的就是经济,葛尔丹看似土地辽阔,但占据的地方多是不毛之地的西北,沙漠戈壁众多,人口稀少,根本没有和清朝抗衡的实力。
二.清军的战斗力也要强于葛尔丹。
由于清军装备了火器,而葛尔丹还停留在原始冷兵器时代,这使得清军在对阵葛尔丹的时候相当的占便宜。当时的清军装备情况如下,八旗军每个满旗有骑兵7350名左右;两个神机营,每营500人200条枪,总共1000人火枪400条;两个炮营,每营600人,装备火炮4门,总共1200人,火炮8门。总共人数大约是9600人左右,这是清军的一个万人队编制。清军一般出动的时候会以两旗满军旗为主力,也就是两万人,然后再搭配八万绿营兵,总共十万人作为一个方面军。由此可见,清军的火力还是很强大的。而相比之下,葛尔丹的军队组成就寒碜得多,没有装备任何火炮火枪。
三.准格尔太过轻敌。
葛尔丹在统一我国西北后,开始野心膨胀,妄图攻打大清。要知道当时清军刚刚打败了沙俄,锐气正盛,加上武器装备也比准格尔强,然而,自大的准格尔在第一次与清军的交战中,居然只带了三万兵马,而清军却有十万。而第二次葛尔丹因为离清朝远,认为清朝不敢远征西北,准备不足,以致大败。
四.康熙大帝雄才大略。
康熙皇帝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号称千古一帝,自然不是好对付的人。在第二次亲征准格尔之前,康熙帝就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准备工作,以至于出征之时十分顺利,很快就率军到达准格尔,杀了葛尔丹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康熙帝还善于运用外交策略,对于沙俄开始拉拢,断了葛尔丹的外援。
五.准格尔内部不稳。
葛尔丹依靠武力迅速平定了西北各部,虽然短时间内压服了那些部落,但是不服的人一定很多。野心勃勃的葛尔丹不顾自己内部不稳的事实,抢先一步进攻大清,惹恼了千古一帝康熙,致使康熙亲征葛尔丹,两次大败之后,葛尔丹精锐尽丧,无力压服各部。在草原从来都是弱肉强食,葛尔丹实力大损之后,他侄儿策妄阿拉布坦乘机作乱,夺了他的大汗之位,并帮助清军对付葛尔丹,最终逼得葛尔丹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