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乾隆年间,清军士兵正将最后一批准噶尔部众驱往戈壁深处。

那片曾让清朝三代帝王都十分头疼的准噶尔故地,当时已经白骨遍野,彻底被灭族。

话说回来,准噶尔早已臣服,最终还是被灭族,是什么让乾隆帝下定了永绝后患的决心?



准噶尔部是一个游牧帝国,最开始是漠西蒙古卫拉特四部之一。

到了17世纪中叶,在噶尔丹的铁腕领导下迅速崛起,鼎盛时期的疆域甚至横跨中亚草原,东抵哈密、西至里海,成为连接中原与中亚的重要之地。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军正式拉开了与清朝持续七十年的拉锯战,为了平定动乱,康熙帝前后共三次御驾亲征讨伐噶尔丹。

噶尔丹不是清朝的对手,康熙在乌兰布通、昭莫多等地重创准噶尔骑兵,但游牧民族聚则为军、散则为民,清军始终难以彻底消灭对手。

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准噶尔一直都在筹谋攻打清朝。



到了雍正十年,清军因轻敌冒进遭遇惨败,万余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被迫与准噶尔以杭爱山为界议和,这就将战局优势彻底扭转。

准噶尔凭借地理优势和骑兵灵活作战的策略,成为清朝啃不动的 "硬骨头"。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天花瘟疫让噶尔丹策零染病身亡,留下三子一女,就此内部爆发争夺皇位的动乱。

这场汗位争夺战持续了十年的时间,让准噶尔没有精力再去侵略他国,人口也因为战乱与瘟疫锐减。

正如《平定准噶尔方略》所提到的:“部众离散,牧地荒芜,牛羊十不存五。”



在这样的情况下,走投无路的阿睦尔撒纳只能投奔清朝。

乾隆帝起初还觉得他们确实深受内乱之苦,如果能趁此机会帮他们解决了问题,让他们归顺,岂不是一举两得?

但是乾隆帝判断错了,准噶尔此时的投降并不像表面那样诚恳,他表面上恳请清军协助平定达瓦齐,实则暗藏取代汗位的野心,只是想借刀杀人。

清军此次进军异常顺利,乾隆帝打算延续以蒙治蒙的策略,将准噶尔分为四部。

没想到阿睦尔撒纳突然反悔,不仅拒绝接受辉特汗封号,还把准噶尔的旧印藏了起来。

阿睦尔撒纳



从归附到反叛,还没等乾隆反应过来,他的野心就彻底暴露了。

阿睦尔撒纳趁清军毫无防备,直接率军突袭伊犁清军驻地,杀死定北将军和参赞大臣。同时煽动蒙古亲王青衮咱卜,联手发动撤驿之变,切断清军通讯补给线,导致北疆局势全面失控。

乾隆帝这才意识到,准噶尔贵族的归附不过是权宜之计,其内心要壮大准噶尔的心思从未停止过。

至此,阿睦尔撒纳的背叛像一根导火索,彻底引爆了清朝对准噶尔积累七十年的怒火。



准噶尔地处中亚核心,沙俄对其渗透从未停止。

早在1750年,沙俄便向阿睦尔撒纳提供军火,承诺支持他成为准噶尔大汗,阿睦尔撒纳反叛后,更是直接逃往沙俄寻求庇护。

当初噶尔丹兵败后假意臣服,暗中却联络沙俄借道西藏偷袭清军,甚至在和谈期间仍与沙俄私通,若准噶尔与沙俄结盟,清朝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困境。

原本乾隆帝还尝试归化准噶尔,但每次都换来阿睦尔撒纳的反叛。

残酷的现实让他意识到与其耗费兵力反复平叛,不如一劳永逸消除这个定时炸弹,此时的准噶尔,只有灭族一条路能走。



因此,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召开的御前会议上罕见地露出杀机,表示准噶尔反复言而无信,如果不彻底铲除,西北将永无宁日!

清军在伊犁河谷、塔尔巴哈台等地展开拉网式搜索,凡遇准噶尔人,无论老幼尽行诛戮,准噶尔汗国的文献典籍被付之一炬,藏传佛教寺院遭摧毁。

这场大杀戮持续了两年时间,数千里间只有白骨遍野,几乎没有幸存者。

就这样,曾经纵横中亚的准噶尔汗国,最终仅以 “准噶尔盆地”的地理名称留存于史册。

乾隆帝的这场灭族屠杀倒是在历史上引起了争议,

图源网络



支持者认为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代价,准噶尔的灭亡,让新疆彻底纳入清朝版图,此后百余年再无大规模分裂活动。

但批评者指出,

这种政策违背了儒家传统,是人道主义灾难,准噶尔部的文化传承被斩断,无数无辜牧民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从此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

准噶尔因“作死”走向毁灭,却也因毁灭促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或许在国家统一的道路上,从来没有温情的和解,只有利弊权衡的残酷博弈。

平定阿睦尔撒纳后之乱



参考资料:

《平定准噶尔方略》,傅恒等奉敕撰,故宫博物院藏本1770 年

《清高宗实录》,卷 673-678,中华书局1985 年

《中国边疆经略史》,马汝珩、马大正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年

《平定阿睦尔撒纳后之乱》百度百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