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巧合,这些巧合也正是历史的玄妙之处。我军战争史上也有着很多的巧合。比如,1934年红10军团被国民党军王耀武围剿,军团长寻淮洲不幸牺牲;14年后的1948年9月,寻淮洲的老部下,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的粟裕指挥所部,一举拿下济南府,活捉了王耀武,为寻淮州报了一箭之仇。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今天我们想要讲述的历史,发生在举世瞩目的皖南事变前后。当年,国民党顽军7个师(新7师、144师、79师、40师、108师、52师、62师)9万多人,围剿新四军9千多人。其中,围剿傅秋涛所带领的1纵的主要是国民党军52师,1纵3千多人,仅突围出来300人,损失十之八九。4年之后,1纵突围出来的政治部主任江渭清率领新组建的苏浙军区1纵,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在安吉孝丰一举将52师歼灭,同样报了一箭之仇。
我们就先从皖南事变开始说起吧。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把对国民党的政策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主调整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蒋介石随之起舞,他那早已按捺不住的反攻企图开始蠢蠢欲动,开始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并以此作为对日妥协的筹码。
1939年4月到1940年3月,国民党的反共行为逐渐进入高潮,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博山、深县、平江、确山等四起大的惨案,疯狂地袭击和屠杀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伤员及家属。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皓电”,强令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一个月后,由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共中央以八路军、新四军首长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发出“佳电”,批驳何、白“皓电”对中共武装的污蔑。但为了顾全抗日大局,同时也宣布长江以南新四军撤到江北。
皖南事变前的新四军
皖南新四军当时设想的撤退方案有三个。第一个是直接北上,从铜陵、繁昌渡过长江,这是国民党给指定的撤退路线。在新四军最初的撤退方案中,这条路线事先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准备,准备了一个晚上可以渡江7500人的船只。但是,后来国民党又把这一路线通报了日军,日军巡逻艇在长江上日夜巡逻,做好了堵截的准备。第二个是先东进到苏南再北上,这一条路途较远,需要长距离穿过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定风险。第三个就是先南下,再东进,尔后北上。国民党最为敏感的就是南下,已经把7个师呈口袋形围在南边,摆好了把新四军往江北赶的阵势,如果南下就正好钻入敌顽的口袋。
皖南事变作战经过要图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最终新四军军部做出的决策恰恰是国民党最为敏感的南下,悲剧随之开始。
1941年1月4日晚10点左右,新四军全军三路纵队冒雨由泾县云岭地区南下,计划绕道茂林、三溪、旌德、宁国、郎溪到溧阳后,从镇江渡江北上。
出发前,军部将部队秘密集中于云岭附近地区进行战斗编组。当时在皖南的新四军有9千多人,在撤离皖南之前,军部对部队进行了战斗编组,除军直机关部队外,编成3个纵队:1纵辖老1团、新1团,约3千人,司令员兼政委傅秋涛,副司令员赵凌波(后被俘叛变),参谋长赵希仲(后被俘叛变),政治部主任江渭清;2纵辖老3团、新3团,2千多人,司令员周桂生(后被俘遭杀害)、政委黄火星;3纵辖5团和军特务团,2千多人,司令员张正坤(后被俘遭杀害)、政委胡荣(在皖南事变中牺牲)。另外还有军直属队及教导总队1千多人。
后来,1纵的主要领导也就傅秋涛和江渭清突围了出来,傅秋涛在叶挺被扣,项英、周子昆被杀,袁国平牺牲,其他两个纵队的领导要么牺牲,要么被俘的情况下,和2纵政委黄火星成了皖南新四军突围出来的最高级别领导。
傅秋涛
当时,挡在1纵前面的是国民党军反共最为卖力的敌52师。这个师隶属于国民党军第28军,是蒋介石的嫡系,师长刘秉哲,下辖第154、第155和第156三个团。在皖南事变之前,新四军第1支队和52师因防区临近,还有过一次私下的接触。一次,52师有一个排士兵当了土匪,被傅秋涛的1支队捕获。我军没有拿他们一枪一弹,而是收容他们,供给伙食和卷烟,并经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同志,电话通知52师参谋长,把这一排人领了回去。
傅秋涛率第1纵队在6日上午,与国民党顽军52师在丕岭脚下的纸棚村接触并打响皖南事变的第一枪。当天下午,军部在茂林南面潘村的潘家祠堂召开各纵队首长会议。第1纵队傅秋涛和江渭清参会。会议决定以1纵出球岭,2纵出丕岭、薄岭;3纵出高岭。3路纵队于7日拂晓占领各岭,正午前会攻星潭。攻占星潭后再经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迂回苏南。会后,傅秋涛和江渭清立即赶回部队召开干部会议传达军部潘村会议精神,会后傅秋涛命令老1团第3营为纵队前卫营。
7日拂晓,国共双方军队开始大规模战斗。1纵前卫营经过激战,冲破顽军第52师的拦阻,占领球岭,并向东往榔桥河地区行进。老1团第1营和第2营与顽军第52师155团展开激战。新1团沿廊桥至白桦公路两侧展开,攻占太山头。但在纵队横渡徽河时部队遭敌40师118团阻击,部队被敌截成两段,未能渡河的后续部队被迫掉头向北突围,最终由铜陵渡江到达无为地区。
此战中,1纵参谋长赵希仲被敌108师俘获。
此时已经过了徽河的傅秋涛,率领已渡河部队按原计划继续前进。到7日晚,老1团团长熊应堂率所部攻占了与星潭仅一水之隔的举山。自此,第1纵队一部兵力完成了会攻星潭前的部署(据2纵新3团政治处主任阙中一回忆:实际上当时新3团1营也已经靠近星潭)。正当傅秋涛焦急地等待其他两个纵队一到会攻星潭时,突然接到军部命令,要求各纵队回撤,改道太平向西进入黄山地区再待机转移。1纵只好服从军令掉头突破敌52师的拦阻,又冲入敌人包围圈,结果不仅没能与军部及2、3纵队联系上,自己反而再次陷入敌52师、40师的重重包围。
原来,7日下午至晚上,项英在百户坑主持召开由军部领导和各纵队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傅秋涛派副司令赵凌波参会。在打不打星潭以及下一步究竟采取何种方案的具体战术问题上,从下午3时断断续续一直讨论到夜间10时,整整7个小时反复讨论,叶挺提出继续会攻星潭的方案得不到认可,而会议又举棋不定。
叶挺
后来的事实证明,叶挺提出的方案是正确的。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向东坚决地从星潭及榔桥河冲出一个缺口,撕破敌顽的包围圈向东突围,皖南危局尚可有一线转圜之机。
这一点可以从国民党52师师长刘秉哲战后的战斗详报中得到证实。他说:“战至7日19时榔桥河为敌我两方必争之据点,敌如占领榔桥河,可掩护其主力东窜,更无法收拾,我如先敌占领,则敌走投无路,实为歼敌致胜之主因。所以师命令156团不顾疲劳,迅速赶往。晚7时30分,156团占领该桥。”
敌之所必守,我之所必攻争。敌人已经于晚7时30分占领榔桥河,这边到晚10时还在决定要不要打。
百户坑会议最终的决定是残酷的:军部与第2纵队由高岭以南的园岭翻出,在敌79师和40师结合部冲出后与第3纵队特务团会合,然后向西转至太平、洋溪问丘陵地带。其余各纵队后续跟进。这是突围过程中第一次集体改变突围方向,由向东改为向西南。
这一失误也可以从国民党144师师长唐明昭战后详报中得到证实,他在总结新四军弱点时,第一条就是“决心不坚定”,大意解释为:新四军开始向东突围,又转而向西,结果被围于山谷。唐还说,与其退而灭亡,不如趁粮弹充足,士气正旺时一鼓作气集中兵力击破一点冲出去。
百户坑会议结束后叶挺命令1纵副司令员赵凌波,带一个排去榜山一带与第1纵队取得联系后,组织1纵随主力后跟进。
7日深夜,军部及2纵为避免与当面的敌40师接触,冒雨掉头重新翻越丕岭再转向高岭,然而在向高岭行进的叉路口因向导带错路误走濂岭,不得已进至里潭仓。8日下午4点半,项英在里潭仓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皖南事变作战经过要图
会上,从高岭前线考察回来的叶挺介绍了部队被包围的状况。在项英主持下,会议决定马上集合部队,以新3、老3团为前卫,第5团为后卫,连夜出发,抢先于敌,打开通道,回头从高坦,茂林方向突围,由铜陵、繁昌之间北渡长江。这是第二次改变突围方向,又由西南改向西北。
但是这一决定已无法实施,此时各纵队已经被敌打散分别围困,自顾不暇,部队根本收拢不起来。
由于东侧的球岭被顽军第52师占领,1纵主力被阻隔在球岭以东,参加百户坑会议返回的1纵副司令员赵凌波无法与主力取得联系,只收拢到新1团2营第7连,于9日下午带队来到军部临时指挥所。叶挺见状命他重新去追寻1纵,以策应军部突围,结果赵凌波于10日12时在榜山北麓被敌52师155团2营俘获。
据1纵司令部机要员张祖池回忆:8日至9日上午,1纵电台多次与军部联系,均无反应,直到9日中午才收到军部回电。军部命令1纵牵制敌军,掩护随2纵行动的军部和3纵顺利突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独立自主到达苏南。
当晚,傅秋涛在廊桥河边的小茅棚里召开干部会议,研究下步行动方案。由于纵队面对敌40、52、108师的轮番攻击,伤亡很大。遂决定:新1团团长张铚秀率部殿后坚守榜山,一方面完成军部赋予的牵制任务,一方面掩护纵队部和老1团连夜突围。
依靠新1团拼死掩护,第1纵队数百人在傅秋涛、江渭清等率领下,于9日晚、10日晨先后冲过廊桥,到达泾县、宁国、旌德交界的山区老虎坪一带暂时休整。由于在廊桥突围时电台没有跟上,1纵从此与军部失去联络。这也让1纵因祸得福,游离于军部摇摆不定的指挥决策之外了。
张铚秀率剩余部队打回球岭,又被顽52师打散。据事后52师师长刘秉哲的战斗详报称,仅12日这一天,52师就打了20几万子弹!真不愧是蒋介石的嫡系。他们守泾县县城、守三里店时,日本鬼子来了,他们背对日本人,打鬼子的任务“让”给新四军,现在却用省下来的子弹用来对付新四军。
最后张铚秀率领一部分队伍经铜陵、繁昌过江到无为;余部则到达石井坑一带与2纵会合,编为新编营,参加了后来的石井坑守备战和分散突围战斗。
皖南事变油画
在后来的突围中,傅秋涛一面派人外出侦察路线,一面派人四处收集冲散的突围人员,陆续聚集到500多人,其中老1团连、营以上干部基本健全。傅秋涛和江渭清将部队缩编成1个步兵连、1由干部组成的短枪队和1个警卫班,为继续突围作准备。此后部队又遭遇顽军几次围攻,减员200多人。
为了缩小目标,冲破重兵包围,傅秋涛将300多人的队伍化整为零,分别组成几十人的小部队向苏南方向独立行动。为便于轻装突围,傅秋涛夫妇细心安置了伤员,还忍痛将刚满一岁的女儿“国美”交给当地一位姓胡的老乡抚养,直到全国解放后,长大了的姑娘才回到父母身边。
傅秋涛一行十余人经过化装,有的装作老百姓,有的装作国民党52师的便衣,在沿途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夜行晓宿,风雨兼程。于2月10日终于抵达在苏南敌后游击的新四军第16旅罗忠毅、廖海涛部。
而江渭清在和傅秋涛失散后,拖着他负过伤的腿,带着20几个人,躲过敌人层层围堵。终于在2月中旬走到苏南的溧水县,找到了地下党组织,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
江渭清
2月下旬,傅秋涛等在谭震林部新四军第6师驻地,同江渭清等人会合。
在傅秋涛和江渭清率领下第1纵队突围出来300多人中,团营连领导最多,建制也最全,从而为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
时间来到1945年初。
1月13日,遵照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为司令员,谭振林为政委,刘先胜为参谋长,统一指挥苏南、浙江的新四军。2月5日,苏浙军区在长兴县成立,所部编为3个纵队,其中,第1纵队司令员是王必成,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原1纵政治部主任江渭清是政治委员。
当年围攻新四军的国民党52师,这个嚣张一时,号称王牌的国民党顽固派的主力部队,于1945年初又与我粟裕率领的苏浙军区部队相遇,在孝丰附近拉开了战场。
这年3月7日,第1、第3纵队在孝丰黄泥岗协同作战,多路迂回穿插,对敌52师156团形成分割包围。8日上午,敌156团被全歼。
王必成
而其主力154团和155团,则在6月19日与王必成、江渭清率领的苏浙军区第1纵队在浙西相遇。敌52师狂妄地叫嚣:“再打一个茂林,完成皖南剿共未竟之功”。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全纵提出为死难烈士报仇的口号,与3、4纵队协同突击敌52师主力。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在孝丰干净、彻底、全歼了52师的第154、第155两个团,活捉了其副师长,还缴回了在皖南事变中被敌人拉去的傅秋涛司令员的战马。
历史作了这样的安排,4年前,敌52师重创了新四军1纵的新1团和老1团,并俘虏副司令;四年后,1纵的血脉重新发展起来的新四军全歼敌52师两个团,并活捉其副师长。
这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不!这是历史的辩证法!血债要用血来还,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正义的事业一定会胜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