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都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有些时候为人耿直一点并不是一件坏事。
可在我国的开国将领中,有一位却比较倒霉,因为他的··耿直,先后得罪了两位军长,多亏徐帅出面才保住了他。
这位将军是谁?又为什么会和两任军长发生矛盾?
周希汉与徐向前
周希汉是我国的开国中将,不仅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战略型人才,同时还参与了新中国首批舰船的研发建造,为当今中国强大的海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谁又能想到,年轻时的周希汉其实并不喜欢读书,而且还是一个谁都不服的倔脾气。
周希汉的父母也是农民,但老来得子的周父还是尽最大能力,给了他最大的关怀和照顾。
一开始,周希汉参军父母是坚决不允许的。老两口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儿子读完私塾,以后不论当个教书先生还是账房先生,好歹都是文化工作,不至于和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只是周希汉并不喜欢读书,反而对经过村子的游击队和起义军非常仰慕。
当时刚好工农红军在湖北一带扩招,周希汉的个子高,一下就被选上了,从此便踏上了这条革命道路。
周希汉的性格很倔,一副谁都不服的样子。虽然个子高,但身形比较单薄,因此后来也被陈赓戏称为“瘦子”。
周希汉虽然不屑于溜须拍马,不过在看到徐向前之后,也一眼看出对方是个大官,下意识多看了两眼。
徐向前也察觉到了不远处的周希汉,不由得夸了一句“个子挺高”,后又补了句“就是有点太瘦了”。
当时的周希汉虽然参军时间不长,却也能明白徐向前的想法。战场上两军拼杀,在战术战略相当的情况下,身体素质好的一方必定会更占优势。
周希汉自知无法练就一副彪悍的体格,于是便下决心用知识来弥补。也就是这个小插曲,潜移默化地奠定了他日后“常胜将军”的地位。
周希汉的性格
前面说过,周希汉的性格就是人们常说的,只要他下决心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在清楚认识到自己无法成为冲锋陷阵的猛将后,周希汉便抓住一切机会刻苦学习,将能接触的军事著作全都用心钻研了一遍,做到了烂熟于胸的程度。
后也是凭借着这份能力,成为了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红九军作战科长。在大小反“围剿”作战中,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攻势。
只不过凡事都有意外。在一次作战过程中,红九军因为战术问题导致战事失利,牵一而发动全身。
当时红九军的军长何畏也是个暴脾气,不仅脾气大而且还好面子。虽然周希汉是作战科长,但指挥权在军长那里,谁也不能完全撇清自己。
可何畏却把所有的错误全推到了周希汉身上,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指挥失误。周希汉又是个倔脾气,两人碰到一起可以说是一点就着,立即就争吵了起来。
何畏本来就有些军阀作风,看到周希汉据理力争的样子直接气不打一处来,掏出配枪就声称要毙了他。
谁知看到黑洞洞的枪口,周希汉也不服软,一动不动就站在何畏面前,大有一副烈士就义时的模样。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何畏朝周希汉连开五枪,等军部的人上前把两人拉开时,大家才如梦初醒。
众人询问周希汉有没有事,周希汉有些赌气地说:“何畏枪法不行!”
何畏也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不妥,便就坡下驴地回应道:“我不过是吓吓你,哪舍得真打。”
的确,以何畏的枪法在近距离连开五枪,不可能打不中人高马大的周希汉。其实虽然两人经常争吵,但何畏打心里还是很欣赏周希汉的能力。关键是周希汉高度的自律性,在处理繁杂的军务时,也给了何畏很大的帮助。
后来这件事被总指挥徐向前知道了,徐帅大怒一声“胡闹”,随即严厉批评了何畏的军阀作风。
没过多久,何畏就被调走了,由倪志亮接任。倪志亮和何畏的性格截然不同,说话办事一板一眼,眼里不揉沙子。
之前何畏还在时,虽然经常和周希汉争执,但面对他的烟瘾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周希汉多拿点烟丝,也不会多说什么。
可倪志亮不同,在他眼里周希汉无论能力高低、职位大小,烟丝定量说多少就是多少,一点也不让他多拿。
后来听说了何畏十分欣赏周希汉,倪志亮便借着周希汉多拿烟丝的事情,公开撤掉了他作战科长的职务,转而调到二线去搞后勤。
最后还是徐向前视察时找不到周希汉的身影,便询问周希汉去哪儿了,这才把话说开了,化解误会,将周希汉重新调到作战队伍。
不得不说,身高的优势在这里又彰显了出来。周希汉和徐向前这一对伯乐和千里马,自此也成了我军内部的一段佳话。
结语
其实我们回顾周希汉将军的峥嵘生涯也不难发现,周将军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做事风格虽然执拗,不过在军队里也算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不然他也不能够静下心来饱读兵书,成为后来的“常胜将军”。
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因为周希汉骨子里的傲气,在有些时候很容易钻牛角尖,因此部队上才不敢让他做担任一把手,而是让其作为一名出色的“智囊”发挥能力。
直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邓小平和徐向前等人的不断劝导,周希汉的“傲气”也渐渐少了很多,成为了一名当之无愧的傲骨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