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记得去年深秋在某薄弱校调研,偶遇几位教师躲在实验楼后抽烟,烟雾缭绕中听见叹息:“咱们校长又双叒叕在搞开学典礼彩排了,实验室通风设备报修三年都没回应……”
这幕场景刺痛了我。教育是良心事业,校长本应成为师生精神的灯塔,现实中却存在令人忧心的领导力迷失现象,他们或许能力有限,但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偏差——把权力当特权,把责任当负担,把教师当工具。
当我们以解剖麻雀的勇气审视这些教育迷途者,恰似为所有教育人竖起一面明镜。下面总结的不称职校长的十大特征,或许能让你在反思中找到改进方向,也或许能让你在共鸣中看清身边人的影子。
1
好大喜功,沉溺面子工程
有的校长把精力花在“美篇刷屏”“仪式感拉满”上,却对教学提质、教师成长漠不关心。
去年我在某地督导,就发现某校为争创“网红校园”,斥资百万打造全息投影校史馆,但实验室危化品柜年久失修却拿不出钱。教师演示强酸实验时,锈蚀柜门突然脱落,腐蚀性液体溅伤学生。事后调查发现,该校生均实验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标准。
这种本末倒置令人想起陶行知先生的警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当校长把教育场域异化为政绩秀场,实质是对教育本质的背叛。教育是静待花开的事业,不是舞台秀。校长若只追求“面子”,最终只会让师生在“里子”上吃苦。
2
甩锅成瘾,逃避责任担当
长三角某区的校长胜任力调研中,68%的教师将“推诿责任”列为最不能容忍的校长特质。
有些校长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便展现出令人咋舌的甩锅“本领”。他们总能巧妙地将责任推卸给教师、学生,甚至家长。
如某小学食堂发生集体腹泻事件,面对家长质问,校长现场表演“三步甩锅法”:第一步展示承包商合同,第二步播放消毒视频,第三步突然晕厥送医。后续调查显示,其早就知道冷链系统超标,为保“省级示范校”验收选择沉默。
真正具有领导力的校长,扛得住压力、担得起责任。校长若总把“我没错”挂在嘴边,只会让团队失去信任,长此以往,整个学校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3
空口画饼,承诺难以兑现
新官上任三把火,有些校长在上任之初往往会许下各种美好承诺,比如“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公条件”等,可现实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如某高中新调来的校长上任时承诺“三年建教师公寓”,甚至举行了奠基仪式。三年后公寓原地长出杂草丛,教师追问时,校长展示账本:“资金都用于装修我的接待厅了,你们年轻人要发扬奉献精神啊。”当年该校的教师流失率显著增加。
这种“承诺-食言”的循环,恰似温水煮青蛙般消解着教育共同体的信任基础,对于教师们而言,空头支票比没有承诺更伤人心。
某老校长曾言:“校长的承诺是刻在教师心头的勋章。”教师需要的是“稳稳的幸福”,而非永远等不到的“明天”。当教师把校长承诺视为“狼来了”的故事,教育创新何从谈起?
4
任人唯亲,小圈子吞噬公平
有的校长提拔干部、评优评先等关键环节上,并非依据教师的能力和贡献,而是仅凭“关系亲疏” 来做决定。
例如,某乡镇中心校,教职工发现财务室总飘着火锅香。原来校长妻子承包了教师食堂,小姨子负责采购,小舅子掌管维修。更离奇的是,门卫室挂着“校长亲属公示牌”,美其名曰“阳光监督”。年终审计时,白条报销发票一大叠。
还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副校长的表弟刚刚从事教育工作仅一年时间,却因为“校长需要帮手”这一理由,就被直接任命为年级组长。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打击了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导致不少优秀的骨干教师纷纷选择请辞。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追求公平的事业。校长一旦搞起“圈子文化”,学校就很容易沦为“一言堂”,教师们的工作干劲和创新创造力也会在这种不公平的环境中被逐渐扼杀。
梅奥的霍桑实验早已揭示,组织公平感是工作效能的催化剂。当校园沦为“江湖”,教育理想主义如何存活?
5
教条僵化,阻碍创新发展
有的校长用“文件规定”“传统做法”否定一切尝试,工作中过于墨守成规,教师提建议如“石沉大海”。
如某百年名校坚持“教案必须手写”传统,教师每天花4小时抄教案。青年教师尝试用思维导图备课,被教导主任斥为“大逆不道”。直到某教师因过劳住院,检查发现其教案本里夹着止痛药,这项用流程繁琐掩盖思维惰性的荒唐规定才开始作出改变。
还有这样一所学校,该校教师研发了一套“分层作业”方案,这套方案经过实践验证,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校长却以“教务处没批过”为由,拒绝在全校推广。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需要因材施教。
想起顾明远先生疾呼:“教育不是复制,而是创造!”校长若沦为文件复读机,学校只能成为改革荒漠。
6
官僚作风,脱离教学一线
部分校长日常工作状态是常常在办公室悠闲地喝茶,在会议室频繁地开会,却极少深入课堂教学一线,了解师生们最真实的需求。
曾经有一位校长,五年间形成“三不”特色:不进教室、不听课、不参加教研。其办公室常备三双皮鞋:视察用、散步用、开会用。某次暴雨积水漫过操场,他站在三楼办公室指挥:“让体育老师背学生过水坑,这是安全教育实践。”
还有这样一位校长,教师大会上不停地抱怨“教学质量差”,然而他却从未真正走进教室听过一节课。对于年轻教师,仅仅因为“没经验”就一味地批评;对于老教师,又因为“太固执”而选择无视。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事业,校长如果总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那么他将永远无法听到真实的“课堂心跳声”,也就难以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策略。
这让我想起帕克·帕尔默的洞见:“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身份认同与完整。”当校长悬浮于教育现场之上,怎能期待教师扎根于教育大地?
7
克扣经费,忽视教师发展
在经费使用方面,有些校长表现得极为抠门。对于教师的培训费用能省则省,办公用品也要求“以旧代新”,但在一些基建项目上却大手大脚地花钱。
比如,某寄宿制学校招标采购“智慧黑板”,单价高达8万元。教师发现黑板实为普通液晶屏贴牌,实际成本不足8000元。更离谱的是,招标文件要求“供应商需为学校捐赠奥迪轿车一辆”,美其名曰“校企合作资源置换”。
还的一所学校教师外出参加学习交流活动,需要自己承担费用,而校长却斥巨资修建了豪华的“校长接待室”,还美其名曰“对外交流需要”。
教师是学校的根,校长若只算“小账”不算“大账”,最终拖垮的是学校未来,因为教师专业成长得不到保障,学校教育质量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8
双重标准,难以服众
某校长因私宴迟到理直气壮:“我是校长!”却对教师哺乳假扣绩效分。
有的校长双标掌门,自己犯错却要求教师“完美无缺”;自己迟到早退、工作推诿,却对教师的一点小失误“上纲上线”。
如某校教师大会上,校长因堵车迟到半小时,轻描淡写:“特殊情况大家理解。”次日教师因送高烧孩子就医迟到5分钟,被当场宣布扣除当月绩效。更讽刺的是,校长办公室挂着“以人为本”的书法,落款正是他本人。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特权思维,正在制造教育伦理的塌方。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校长若连“以身作则”都做不到,又如何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双重标准的做法,只会让校长在教师群体中失去威望,导致学校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想起陶行知拆烧有“校长室”字样的木牌,警示我们:教育权威应源于人格魅力,而非职位标签。
9
盲目跟风,曲解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有些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陷入了盲目跟风的误区。他们口中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却将大量精力放在了举办文艺汇演、运动会等“表面功夫”上。
某校“素质教育月”期间,学生白天排练节目,晚上补课至十点。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实则是教育价值观的混乱。
又如某校为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强制学生每天练2小时毛笔字,导致主科教学时间被压缩。期末统考成绩下滑,校长竟在家长会上展示学生书法作品:“看这些笔锋,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成果!”
还有一所学校连续三年举办“校园歌手大赛”,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学生的作业负担却在不断加重,课堂效率也十分低下。即便如此,校长还声称“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校长若只追求“热闹”,只会让教育偏离轨道。
佐藤学教授指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当素质教育沦为文艺汇演的代名词,恰恰背离了其“全人发展”的精髓。
10
独断专行,缺乏民主决策
有的校长在决策过程中,从不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不同的声音甚至采取打压的态度,最终导致决策漏洞百出。
比如,某校突然取消课间操,改为打太极拳。校长称这是“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三个月后体质检测显示,学生平均肺活量下降15%,近视率上升30%。当教师提出异议时,校长拍桌:“这是教育创新,你们懂什么!”
还有一所学校推行“无作业政策”,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出“学生基础薄弱,需要进行巩固练习”,但校长却置若罔闻,还认为教师们“跟不上时代”。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成绩出现了大幅下滑。
教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校长如果将“一言堂”当作权威,不懂得集思广益,那么最终必然会受到现实的教训,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想起杜威的民主教育观:“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校长若堵塞参与渠道,终将扼杀学校的内生动力。
最后我想说:
教育领导力不是指挥棒的挥舞,而是精神火炬的传递。当我们批判“不称职校长”现象时,实质是在叩击教育本质的回归之门。记得那位在暴雨中帮学生撑伞的乡村校长说:“教育就是良心活。”愿每位教育掌舵人都能以敬畏之心,守护这片培养未来的精神沃土。毕竟,误一校学子尚可补救,误一代教育人则贻害无穷。
作者| 郭务强,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原主任督学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郭务强教坛漫拾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