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胡人俑
天王俑
仕女俑
日前,“去天尺五——汉唐长安韦杜家族生活特展”在广州海事博物馆开幕。该展览以汉唐韦、杜两大家族历史变迁为脉络,通过130件文物,上百种文献,以及多媒体等展示,讲述韦、杜两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长安韦杜,中国古代的传奇家族。汉唐时期,韦、杜家族枝繁叶茂,高门煊赫,人才辈出,是关中世家大族的代表,杜甫、杜牧、杜如晦、韦应物、韦皇后等都是出自韦、杜家族。
唐代俗语有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为韦、杜是距离“天子”最近的家族。那个时代,“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走仕途之路是韦杜家族子弟的不二选择。
他们入中枢、任宰相,出朝廷、理地方,忠诚报国;他们与皇室联姻,血脉合体,权力交融;他们戎马疆场,血垒军功,荣耀家族;他们醉心于文史、绘画创作,执着于人生往复的探索,硕果累累;岭南烟海之地,他们不忘圣心,家国责任在肩,勠力作为。“房谋杜断”的政治美誉,“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的人生态度,《通典》《唐六典》的济世名著等,在长盛千年的家族荣光里熠熠生辉。
本次特展由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海事博物馆、长安博物馆、铜川博物馆主办。展期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6日。
以“房谋杜断”著称的杜如晦是怎样的人
展览分为月满长安、彤云涅变、帝室羽翼、人生参商、烟海岭南五大篇章,宛如五幕史诗,紧扣家族与时代脉络,生动再现历史瞬间。
在帝室羽翼篇章,可以看到韦、杜家族为何被称为天子近臣。隋唐时期,韦、杜家族真正跻身帝国统治核心层,成为皇室的“飞鸿羽翼”。两家族从政为官者如云,被誉为“海内冠冕”,或入朝堂参决机要,或赴地方理政安民,推动帝国走向繁荣。杜如晦以“房谋杜断”著称,韦氏九大公房中多位成员担任宰相,如韦安石、韦贯之等流芳百世。而王婉教子和睦、韦思谦弹劾权贵,亦展现了尚廉务俭、崇文重教的家族传统。同时,韦、杜家族与皇室频繁联姻,成为“金色伴侣”。韦氏多位成员成为皇后、妃嫔或娶公主,杜氏也有名臣与皇室结亲。
在人生参商篇章,韦、杜家族以艺术与宗教为舟,探寻人生的起伏与意义。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韦、杜家族诗人们以敏锐的观察和坚定的内心,创作出沉郁顿挫、豪爽俊朗或恬淡高远的诗作。他们在逆旅中书写悲欢,在田园中寻找宁静,在春日中感受自然的温柔,用诗歌抚慰人心。韦庄作为“花间派”词人,描绘着对自然与人生的热爱。而韦诞以书法著称,韦偃以绘画闻名,皆在追求高逸超然的意境。对于杜甫、杜牧这些唐代著名诗人,大家更是耳熟能详。
对话:
“以小见大”,家族的命运折射汉唐社会变迁
据悉,为了此展,广州海事博物馆筹办了大半年,这也是该博物馆首次尝试展览收费。这个展览有何特别之处?到底有多精彩?记者采访了广州海事博物馆陈列研究部负责人、策展人赵磊。
记者:这个展览你们筹备了大半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赵磊:首先是历史脉络的梳理。汉代是韦杜家族的平稳发展期,奠定了后世基础;魏晋南北朝因战乱频发,家族被迫转型;到了隋唐,经过前两阶段的积累,家族达到鼎盛。如何将这段千年历史浓缩成展览的叙事主线,需要反复打磨文本。比如第四章,我们跳出时间线,转而探讨家族成员对人生、宗教的哲学思考;最后一章则聚焦他们与岭南的联系,包括主动赴任与被动贬谪两条线索。
另一个挑战是设计落地。我们与内外部设计团队磨合了很久,从整体色调到场景细节,甚至一个元素的摆放位置,都要反复推敲。比如“诗在书在”中,搭建了一座“曲江亭”,配合投影、杏树,辅以灯光、布景,共同呈现文人汇聚的场景,让观众直接“走进”画面。
记者:韦杜家族与岭南有没有关联?这种联系是如何在展览中体现的?
赵磊:展览最后一篇章讲述了韦杜家族成员在岭南留下的深刻足迹。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家族成员奉诏赴岭南任职,如担任广州市使、岭南节度使等官职,推动当地教化与治理。二是部分成员因政治斗争失败被贬岭南,却在逆境中为当地发展作出贡献。例如唐代宰相韦执谊被贬崖州(今海口)后,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我们通过文物、碑刻和场景还原,展现他们虽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精神,这一部分主题定为“谪途圣心”。
记者:展览中有许多互动装置,设计这些环节的初衷是什么?
赵磊:我们希望观众不仅是旁观者,更能成为体验者。比如第一章的“曲水流觞”互动区,还原古代文人雅集场景,观众可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趣味;魏晋南北朝章节设置了武器体验装置,通过触摸、操作仿制兵器,理解战乱时代的家族转型。此外,每章节都配有多媒体导览,用动画和影像强化叙事。这些设计既是为了降低观众接触历史的门槛,也是让文化内涵“活”起来。
记者:您认为这次展览最值得关注的亮点是什么?
赵磊:一是“以小见大”,通过个人家族的命运折射汉唐社会变迁;二是突出地域特色,挖掘韦杜家族对岭南开发的贡献,比如韦执谊的水利工程,既是个体生命的韧性,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见证。我们期待观众能从中感受到,历史不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个体的选择与坚守。
重点展品
在展览现场,鎏金錾花铜尺、仕女俑等展品如灿烂星辰,勾勒出韦杜家族与时代脉搏的美丽天空,照亮两大世族在汉唐社会的辉煌轨迹。
鎏金錾花铜尺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 唐
唐尺除实用功能外,还是一种礼器。古人认为,仲春二月昼夜时长相等、阴阳之气平和,是校正度量衡器具的绝佳时节。唐代,皇帝常于每年二月初二“中和节”,向大臣赐予“尺子”,以此勉励大臣厘正行为、秉公办事,张九龄、白居易等人都曾获得这项赐予。
三彩胡人俑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 唐
人物高鼻深目、发型高耸、络腮胡须,身穿翻领窄袖胡服,生动写实,领口与袖口处的蓝色与主体黄色对比鲜明,极富冲击力。胡人是唐三彩艺术中的经典题材,生动展示了唐代丝绸之路上异域人物形象,反映了唐代中外交流的繁荣景象。杜甫《黄河二首》诗云:“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描写的正是胡人结对成群的场景。
错金银铜虎镇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 汉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席地而坐,“镇”的作用是用来防止席子的折卷和移动。《论语》有言:“席不正不坐”,置“镇”于席的四周,镇压使合礼仪之规。汉代,席镇还应用于墓葬、六博游戏中,材质多样,造型多变,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该虎形镇,虎的身体蜷缩,呈现出休憩的状态,头部微抬,似在警觉聆听,将虎的威猛与灵动融为一体。
天王俑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 唐
俑头戴盔,面部表情威严,双目圆睁,眉毛上扬,蓄有胡须。身着铠甲,铠甲装饰精美,色彩斑驳却仍可辨绚丽。双臂握拳,姿态有力,一足踩于动物之上,凸显其威武霸气。
仕女俑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 唐
仕女梳高髻,面庞圆润,神态温婉,身着宽松长袍,衣褶线条流畅自然,展现了当时女性的绰约风姿。该类仕女俑不仅是精湛陶艺的呈现,更生动反映了唐代开放的审美风尚与社会生活,是窥探大唐风华的珍贵遗存。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周彩艳 通讯员 海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