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万级家用轿车市场,消费者往往在动力、配置与性价比之间反复权衡,但安全性始终是购车的底线。中保研(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最新发布的碰撞测试成绩,却为这一细分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小米SU7以三项全优的G+成绩夺冠,而传统热门车型比亚迪汉则因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垫底,位列倒数第二。这一结果不仅颠覆了市场认知,更揭示了安全性能背后的技术较量与行业趋势。

一、正面25%偏置碰撞:架构差异定生死

在最具挑战性的正面25%偏置碰撞中,吉利星瑞(CMA架构)以19.8分力压大众速腾(MQB平台)的17.5分。这一差距源于架构设计的本质差异:

  • CMA超级母体架构(星瑞):采用高刚性车身设计,白车身扭转刚度高达29000N·m/deg,远超同级。其前纵梁采用多级吸能结构,在碰撞中能有效分散冲击力,保护乘员舱完整性。
  • MQB平台(速腾):虽以成熟稳定著称,但车身刚性(约21000N·m/deg)和吸能效率略逊一筹。测试中,速腾A柱虽未弯折,但乘员舱侵入量略高,导致得分偏低。

中保研近期新增的副驾驶侧25%偏置碰撞(选做项)更暴露了车企的“应试策略”——多数车型仅强化主驾侧,而副驾侧防护薄弱。测试中仅奥迪A7L、领克09等少数车型通过,凸显了全域安全设计的重要性。

二、电池安全:比亚迪“刀片”硬刚广汽“弹匣”

新能源车型的电池包安全性成为焦点。比亚迪e平台3.0的刀片电池以1200kN抗压强度领先,而广汽AION S的弹匣电池则为1000kN:

  • 刀片电池:通过蜂窝铝结构强化整体刚性,即便在极端挤压下也能避免热失控。其磷酸铁锂化学体系本身的热稳定性更高,但能量密度略逊于三元锂。
  • 弹匣电池:采用全贴合液冷系统与纳米级隔热材料,散热效率提升40%。虽抗压强度稍低,但通过电芯级防护,实现了三元锂电池的“不起火”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因智能设备密集,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普遍较差。低速碰撞后,传感器、激光雷达等高价值部件易损,导致维修成本飙升。唯有大众朗逸新锐(燃油车)在此项获评G级优秀。

三、儿童安全:锚点强度暗藏细节

家庭用户关注的儿童座椅接口强度测试中,丰田凯美瑞(15000N)以微弱优势领先本田雅阁(13500N)

  • 凯美瑞:LATCH接口(美标)搭配上部锚点,形成三角固定,稳定性更优。
  • 雅阁:ISOFIX接口(欧标)隐藏于后排座椅缝隙,安装便捷性高,但抗拉强度略低。

此外,车辆对儿童安全的考量不仅限于硬件。例如,星瑞的540°全景影像与自动泊车功能,可减少新手误操作引发的碰撞风险;而速腾因辅助配置缺失,倒车时更依赖驾驶经验。

四、争议与启示:测试≠绝对安全

尽管中保研测试标准严苛(如80km/h固定角度碰撞),但真实事故场景千变万化。例如:

  • 应试设计:部分车企针对性强化测试区域,却忽视副驾或侧后方防护。
  • 坐姿隐患:过于“躺平”的座椅可能导致安全带与气囊失效,影响救援效率。

因此,消费者需结合实际事故案例长期口碑综合判断。例如,帕萨特曾在2019年碰撞测试中A柱弯折,虽补考通过,但信任度难以挽回。

结语:安全没有“性价比”,唯有技术见真章

中保研成绩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小米SU7等新势力的技术突围,也暴露出传统车企的隐忧。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下,安全已从“钢板厚度”的单一维度,升级为架构、电池、智能协同的体系化竞争。18万级轿车市场,谁能在安全赛道持续领跑?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技术迭代与用户选择中。

数据来源:中保研2025年碰撞测试报告、车企技术白皮书、第三方评测(详见汽车之家、搜狐汽车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