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莫言又火了一把,原因是“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这场研讨会可谓大咖云集,来自中外学界、出版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莫言的戏剧文学创作。在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表示,莫言从2001年《霸王别姬》获曹禺文学奖到2024年《鳄鱼》全国巡演,其创作始终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复兴同频共振,既是个人突破,亦是中国文学参与全球对话的实践。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也对莫言的戏剧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以戏剧思维拓展文学边界,强调戏剧应直面生态、人性等时代命题。
不可否认,莫言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2012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这一荣誉也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焦点人物。然而,近年来,围绕莫言的争议却从未停止,网络上批评他的声音此起彼伏。
读者批评莫言,首先是基于言论自由的权利。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人们有权对作家及其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作家的创作,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对于莫言的作品,有人欣赏他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认为他描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印记;但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苦难的描写过于沉重,对中国社会的刻画过于阴暗,甚至有人指责他“抹黑历史”“迎合西方”。这些批评的声音虽然尖锐,但都是公众基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价值观表达的真实看法,应该得到尊重。
其次,读者对莫言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由无底线持续炒作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反感与反思。莫言获得诺奖后,国内掀起了一股“莫言热”,各种媒体大肆报道,出版社也纷纷重印他的作品。这原本是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种肯定,但渐渐地,这种热度变得有些畸形。一些人过度拔高莫言的文学成就,将他的作品捧上了神坛,甚至将诺奖视为衡量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炒作行为让很多人感到反感,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莫言的作品,发现其中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完美无缺。同时,人们也对诺奖的公正性产生了质疑。有观点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长期偏好批判本国体制的作家,其评选标准隐含西方意识形态的优越性。莫言的作品因揭露中国社会的阴暗面而被认为符合西方“他者化”中国的需求,这种争议也让莫言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在当今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地山河到个人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已经呈现出崭新的样貌,乡村振兴的热烈鼓点,都市发展的昂扬旋律,现代生活的多彩变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全面而深入地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经验结构。中国社会更需要歌颂时代进步变化的文学作品,它们能够展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像《大江大河》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世间》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这些作品都充满了正能量,让读者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和国家的发展。
而莫言的作品,大多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苦难和黑暗面,虽然他的创作意图可能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来揭示人性,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片面的描写容易让读者对中国社会产生误解。在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利用他的作品来歪曲中国形象。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应该承担起展示国家形象、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我们并不排斥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社会问题的揭露,但更希望看到作家们在作品中展现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文学创作需要在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间寻找平衡。莫言现象提醒我们,作家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现实,考虑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对于读者的批评,作家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对于文学奖项,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它只是对作家创作的一种肯定,但绝不是衡量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作家创作出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民精神的作品,也需要读者和社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