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颠张狂素”这一说法,张旭、怀素两位“草圣”虽然齐名,但学界认为,前者水平其实是要超过后者的。“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更是毫不客气地说:“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怀素处其侧,直有奴仆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


怀素取法于张旭,且二人都以书写迅疾如飞、情感饱满著称,但张旭能在快的基础上保证笔画的肥劲与灵活,这一点是怀素无法比的,正如黄庭坚所说:“怀素草工瘦,而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


张旭的草书取法于陆彦远、陆柬之、虞世南诸家,进而直入魏晋,得张索二王笔法精髓,我们临摹张旭的草书既能学到晋唐正宗草法,还能提升笔画、结字、章法的丰富性。可惜的是,张旭传世作品极少,像《古诗四帖》《李青莲序》真伪难辨,《肚痛帖》也有伪迹之嫌。


目前学界公认的张旭草书真迹只有一件,那就是《断千字文》。此作在北宋极为流行,更被奉为草书“神品”,黄伯思点评:“观张旭所书《千文》,雄隐轩举,槎枿丝缕,千状万变,虽左驰右骛,而不离绳矩之内。犹纵风鸢者,翔戾于空,随风上下,而纶常在手。”


《断千字文》刻石现存六块,前五石高33厘米、宽33至117厘米不等,最后一石高38厘米、宽89厘米,共200字,单字大小不一,小的有5厘米,大者则超过了10厘米,洋洋洒洒,雄奇多变,肥劲而婀娜。


据元代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此作完成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宋元丰二年(1080年)由吕大防重模上石,如今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其初拓本则存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如今碑刻已然斑驳不清,但拓本还保留着其真实样态。


《断千字文》可以说是张旭晚年草书技艺的“大成之作”,也可以说是“绝笔书”,写完后不久张旭便离开人世了。起笔多露锋直入,如闪电破空,落笔后按压、蓄力,再中锋行笔,衄挫、轻重、疾徐动作丰富,笔画粗细对比明显,时而如枯藤老树般苍劲,时而似绸带般轻盈,转折处常以圆转为主,偶用方折,尽显遒劲之力。


结构上,字势跌宕起伏,大小悬殊,笔画极简的却写得很大,笔画繁复反而缩小,欹侧相生,打破常规。章法上,字与字连绵不断,行与行穿插交错,有的字形成字组。笔画的粗细、墨色的浓枯、结构的疏密、字势的欹正相互映衬,在矛盾中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草书的极致样态,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而今,我们将张旭《断千字文》原拓本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