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通讯员 黄露婵 赖娟
杨成发(左)在村寨里向群众宣传安全知识。韦浩/摄
“有事,就找发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这句话经常被群众提起。
“发哥”叫杨成发,今年44岁,是隆林各族自治县公安局德峨派出所的一名苗族辅警。他是德峨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好“古迪”(苗语,意为兄弟),也是备受同事尊敬和夸赞的好大哥、调解能手。
德峨镇地处隆林各族自治县西南部,在这个平均海拔1600米的云贵高原边缘小镇,世代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比达84.5%,苗语也成为主要通用方言,至今仍有部分当地群众不会说汉话。因此,外来的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常因语言隔阂而“说不进火塘边的话”“坐冷板凳”。
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公安局通过招录通晓少数民族语言辅警充实到基层派出所,协助开展巡防、办案、办证和调解等工作,进一步拉近警民关系、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发哥就是其中的一员。
2018年杨成发考入辅警时已经37岁“高龄”,在他看来,虽然体力也许比不上年轻人,但群众看他成熟稳重,会愿意多说两句。
杨成发是土生土长的德峨苗族同胞,熟悉当地民俗传统和人情世故。入警后,他自然而然担起了调解矛盾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向群众宣讲法律知识,他一有空就学习常用的法律法规条文。有的法条晦涩难懂,他就向同事请教、参考经典案例,学深吃透后再用苗语通俗地“翻译”出来,记录在小本子上,以备不时之需。经过7年的实践和打磨,杨成发总结出了自己独有的一套“调解方案”——“苗语释法+民俗说理”。
在德峨,因婚姻家庭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占比达60%。按照苗族传统习俗,男女订婚前,男方需要给予女方一笔可观的彩礼。过后如遇到婚约解除或婚姻破裂的情况,彩礼是否返还往往就会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婚姻调解中,既要尊重传统、又要移风易俗;既要以和为贵、又要说法讲理。7年来,其他干部、村委啃不下的“硬骨头”,发哥从不退缩,迎难而上。
2021年,该镇八科村塘石下坝青年杨某与罗某确立恋爱关系并订婚,其间男方按民族习俗完成彩礼交付。2024年2月,因感情问题女方提出解除婚约,双方围绕彩礼返还产生争议。男方主张全额返还,女方却以“订婚礼成”为由拒绝,两家矛盾逐渐激化,大有剑拔弩张之势。杨成发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前往调解。
在调解现场,杨成发先用苗语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法条的立法精神;继而援引“嫁女包赔”的传统习俗,阐明“解约担责”的民间共识。经过多轮协商,最终促使双方达成退还16800元彩礼的调解协议。
面对矛盾纠纷,杨成发往往能够抓住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调解方式。当新入职的民辅警围坐讨教时,杨成发的回答简短而又朴实:“每个人的诉求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努力找到双方诉求的平衡点”。
2024年初春,辖区村民杨某与罗某因家庭纠纷闹得“不可开交”,罗某还曾多次到法院起诉离婚。杨成发了解到,这对夫妻成婚20余年,拥有较好的感情基础,矛盾主要是由于家庭琐事引发的。为挽回这段婚姻,杨成发开启“连续作战”模式。早上,他趁农忙前与夫妻俩分头谈心,中午则顶着太阳走访邻里乡亲了解情况,傍晚又蹲坐在火塘边聊家常。经过10余天不懈的努力,这对夫妻的矛盾风波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要想听真话,板凳就要坐得热。”这是杨成发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把调解室搬到了火塘边、吊脚楼前、苞谷地里……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是他的办公场所。一年之中他有大半时间奔走在乡间,年均徒步里程超过1500公里,足迹遍布各个村寨。2018年以来,杨成发累计主持、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6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
如今,乡亲们真正把杨成发当成了“自家人”,会喊他一起找跑丢的羊,会和他念叨邻居家的牛吃了自家的玉米苗,还会拽着他的袖子问:“发哥,你把我的问题都解决了,咋还不来家里面吃饭嘞……”
入警前,发哥曾在外地经营小生意,日子过得平静而滋润。谈起入警的初心,这个黝黑壮实的苗家汉子说:“苗族人对故乡都有很深的感情,落叶归根嘛!而且当警察还能为家乡做点实在的事,我认为很值得。”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