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上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在日前举行的2025浙江番茄新品种大会上,一种柠檬黄色外观、散发浓郁果香的品种备受关注。这是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番茄团队师生培育的“瓯秀黄樱”,以果形圆润、甜度高、耐裂性强等特点广受市场青睐,为农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荣获“2025浙江十大优秀番茄新品种”奖项。

多年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温科院”)聚焦地方发展需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教科研领域协同发力,蹚出了一条涉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新路子。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的殷殷嘱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科教融汇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温科力量’。”温科院党委书记蔡联群表示。

校院共治

创新科教融汇机制

2008年,温科院在科研底蕴深厚的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基础上(以下简称“农科院”)创办,并保留了农科院的建制。通过“科研基因+职教体系”的深度嫁接,该校探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共治发展的新路径。

具体来说,该校实行“五个一、五个二”的模式,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同时挂温科院和农科院两块牌子;一个单位两大功能,温科院聚焦涉农人才培养,农科院承担农业科技攻关;一个隶属两个归口,实行教育与农业双归口协同管理,其中浙江省教育厅独立指导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与温州市农业农村局共同指导农科院科研、技术推广及农民培训等工作;一个机构两类编制,温科院为教师编制,农科院为科研编制;一块资金两条渠道,学校保留教育口和农口两条预算拨款渠道。

从机构的“物理叠加”到发展的“化学融合”,“校院共治”模式释放出了显著效能。该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入选浙江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成为首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等。

专所共融

推动涉农专业高水平建设

近日,温科院农业设施与装备团队研发的《菜稻轮作宜机化钢架大棚建造与智能管控技术》成功列入浙江省农业综合类主推技术。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该校在“校院共治”顶层设计下构建的农科专业与科研机构深度融合机制。

该校实行专业与实体研究所一体运行,在作物研究所、食品研究所等17个实体科研机构基础上设立特色专业,实行研究所主任与专业主任双岗互聘制度,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专所共融’机制彻底打破了科教分离的传统格局,构建起产学研高度协作体系,推动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温科院设施农业与装备研究所所长兼专业主任王克磊说道。

在此基础上,温科院构建了“前沿科技+地方产业”双轮驱动的专业体系:一方面瞄准农业科技前沿,设置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与装备、动物医学等专业,依托俄罗斯、乌克兰外籍院士工作站组建国际化科教一体化师资团队;另一方面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专业群+产业带”服务模式,设置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等专业,重点支撑地方食用花卉、糯米山药、高山杨梅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产教融合共同体。

“这些年来,我们紧跟高效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发展趋势,整合资源成立智慧农业工程学院,制定专业优化调整清单,逐步构建起‘专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专业集群。其中,建成了11个教育部骨干专业与省级优势特色专业。”温科院副校长邹良影告诉记者。

校地共建

助力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种植的“烟薯25”品种因基腐病侵害,亩产不足1400公斤,新品种研发迫在眉睫。2023年,温科院与平阳共建的平阳县科技强农产业研究院迅速组织立项攻关,从选育的100余个新品种中筛选出4个适种品种。2024年,平阳县盛德家庭农场推广种植200亩,亩产达2800公斤,亩产值从1960元增至3920元。农场负责人薛盛德感慨道:“番薯亩产直接翻番,打了翻身仗,找温科院我算是找对了!”

这一助农项目是该校地方产业研究院科技服务的缩影。自2018年起,温科院在温州市鹿城区及文成县、平阳县、泰顺县、苍南县、永嘉县共建6个独立法人建制、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的实体化产业研究院,每个研究院至少选派3名干部全职入驻。产业研究院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关键领域,实施“百千万”服务工程,选派百名教师带领千名学生服务数万农户,形成涉农职业教育“师徒制”,提升学生利用专业技术技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我们与地方政府一起建立了‘重大项目联报’协同机制,打造省市博士创新工作站,按照‘1批科研人员+1个科研项目+1个创业实体+1个示范基地’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温科院校地合作处处长林海告诉记者。例如,文成县现代农业与康养产业研究院深耕糯米山药种质资源创新,平阳县科技强农产业研究院攻关“黄汤茶”系列产品开发,泰顺县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系统打造“优质鸡”现代生态养殖,鹿城区农业产业研究院狠抓“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集群打造。

如今,温科院“校地共建”模式的乘数效应日益显现。近五年,6家产业研究院助力地方自主立项产业提升项目183项,建设农业示范基地37个,推广泰两优系列优质稻种植、甜玉米早春促早栽培、番茄嫁接育苗、杨梅省力化高效益安全生产、金线莲新品种仿野生种植、蛋鸭网床全旱养等技术51项,解决糯米山药炭疽病危害、金丝皇菊干泡茶烘干关键技术、金线莲组培快繁体系等产业难题32项。

教研互促

加快涉农高技能人才培养

“大二时,我参与了刘永安博士团队的藜麦引种试验项目,研究新引进藜麦种子是否适应温州的气候和土壤。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第一次真正走进了科学的世界。”温科院2016级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叶文男回忆道。如今,他已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叶文男的科研启蒙经历,正是温科院“科教融汇”育人模式的生动写照。

多年来,该校通过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充分挖掘科研平台、项目及成果等资源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将科研优势全方位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我校锚定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命健康三大核心领域,系统整合校内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全力构建集人才实训、科学研究、成果创新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平台,目前已打造32个国家、省市高能级科创平台。”温科院科研处处长宰文珊介绍道。

此外,温科院还积极将新品种、机械生产、疫病防控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融入新形态教材;将品种繁育、机械种植等服务推广示范项目转化为学生的实践实训项目,切实强化实操能力;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支撑,创新采用田间情景式、探究式教学及项目孵化工作坊等模式,全方位提升教学成效。例如,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研发的花椰菜新品种“瓯松”,成为学生实训素材;智能农机装备成果融入《农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带动学生孵化创业项目12个。

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8%以上,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排名连续居浙江省高职前四,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创业率年均达15%。

“下一步,我校将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精准培育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教融汇’新范式,把学校打造成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示范标杆。”温科院校长陈联盟满怀信心地表示。

来源:农民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