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正担任贵州军区司令员的杨勇将军收到了一封来自贵州乡下的信,信中的内容十分简短,“我是孔宪权,我没有牺牲。”
杨勇将军看到内容后连忙将信件递给了当时的军区政委苏振华,两人看着信十分激动,紧接着便作出一番安排。
来信的孔宪权到底是谁,他有着怎样的过往,和杨勇将军之间有什么渊源,1950年的这封来信孔宪权究竟想做什么,杨勇将军为此又做了怎样的安排呢?
孔宪权的革命大道
革命年代我军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战士和指挥官。
他们的出身绝大多数都平凡普通,因缘际会得益于先进思想影响最终走向革命大道,尤其是在湖南湖北这样的革命之乡有志之士更是比比皆是。
孔宪权就是我党优秀革命人士的代表之一。
1911年他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的农民家庭,祖上世代务农,只有几亩田地支撑着一大家子的吃食和生活。
赶上年头不好饭都吃不饱,再加上当时军阀混战,土豪劣绅横行,老百姓的日子更加不好过。
孔宪权就成长在这样的环境,小小年纪承担了许多不属于这个年龄的重担,家里被压迫,眼前看到的是满目疮痍。
但正因如此,小小年纪的孔宪权便更想好好生活,过更好的日子。
一开始他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早早下地干活,得闲时去地主家打工放牛,才能赚取一点微薄的收入。
渐渐地发现即便如此勤劳起早贪黑地干活也并不能保证一家人能吃饱饭。
当时他虽然想过不一样的生活却根本没有思路,直到1921年毛主席回湖南主持宣传革命工作。
这一年孔宪权才十岁,日常上工的时候便时不时能听到新思想的消息,也听到了毛主席的大名,当时的他很向往也很羡慕,“都是湖南的伢子信得过,要是能跟随他一起就好了。”
自此孔宪权心中的那颗迫切想要改变现状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谁也没想到几年后还真的长成了参天大树。
1928年17岁的孔宪权知道了平江起义这件大事,彭老总也是湖南人,虽然这次起义行动受阻,但孔宪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就在彭老总带领剩余队伍想要去井冈山和大部队会师时,孔宪权在浏阳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在红军队伍里,孔宪权看到了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出身相似经历的战友,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孔宪权干劲十足,在接下来的各种战斗中奋勇向前,成为了红军队伍中出了名的急先锋。
红军时期我军以井冈山为中心的活动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并很快扩大了影响,红军队伍也得到了扩充。
种种现象让国民党方面十分忌惮,为此国民党反动派从1930年开始对红军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剿行动。
1930年10月,红军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进行了3个多月的时间,面对兵强马壮的敌人,红军战士们不惧艰险,在中央的领导下一次次地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期间的龙岗战役,年仅20岁的孔宪权表现突出,带领战士们来了一场精彩的“瓮中捉鳖”,俘虏国民党中将张辉瓒,一战成名。
孔宪权也因为这次战斗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之后更是对其进行了着重培养,并于1931年正式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
孔宪权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重视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积极训练,抽出时间学习先进革命思想,学习文化课,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
长征途中的“不死程咬金”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队伍不得不离开苏区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之旅。
然而这场大规模的战役活动背后蕴藏着更多的不可预知的危险,国民党军队为了进一步打击红军力量,不仅在后面穷追不舍,还在各地调集大量兵力予以打击。
1935年红军队伍行进期间,蒋介石方面调集约40万兵力向贵州北部行进,意图对红军进行包围堵截,敌人来势凶猛,我军队伍一时间根本无法转圜,面临着四面楚歌的窘境。
关键时刻,毛主席和中央经过分析认为,可以试图在前来围堵的国民党军队中寻找一个较为薄弱的突破口,然后集中突击,为红军队伍争取一线生机,其中国民党王家烈的“双枪兵”是最好的选择。
众人一致认可后,决定从云南打回贵州,给敌人来个回马枪,进而撕开一条裂口。
时任十二兵团作战副参谋长的孔宪权得到上级指令,要求其提前派兵打探敌人情报,尤其是在关键突破口娄山关。
如果能够得知敌人的守卫和战备情况,必定能在之后的战斗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快孔宪权从几名俘虏口中得知了娄山关指挥部的地形条件和其他粗略情况,敌军指挥部设在黑神庙。
也就是娄山关的南侧,这里有重兵把守,所以高层指挥官很有些有恃无恐,但实际作战重点并不在这片区域。
孔宪权认为“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指挥部是敌人中枢所在,一旦被我军打掉,敌人的进攻便可瞬间瓦解。于是孔宪权决定亲自带人击中敌人这颗“心脏”。
趁着夜间他带领一支突击队成员向着黑神庙进发。
当行进到距离敌人指挥部只有几百尺的距离时,却突然发生了意外。
孔宪权发现前方竟然有一支敌方援军部队正在向着指挥部缓缓靠近,一旦突击队和敌援军发生碰撞,肯定会引起严重后果。
但行动计划又迫在眉睫,按照原计划打掉指挥部还是暂时撤退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于是孔宪权要求情报人员前去打探,在得知援军数量并没有多到离谱时,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胆的主意,“先打下这支援军,再拿下指挥部也不是不行”。
尤其是当时敌人对我军情况也知之甚少,双方都不敢贸然动手,谁先打破局面主动出击很可能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没想到的是,敌人发现红军后瞬间就慌了,竟然主动开战露出了自己的底牌。
这种情况下,孔宪权果断下令原地寻找掩体,对敌人进行隐蔽伏击。
面对敌人的炮火,孔宪权亲自上阵开火杀敌,敌人的枪炮弹药十分充足,消耗许久依旧不见火力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我军弹药即将告罄。
此时的孔宪权手里也只剩下了三发子弹,但我军战士们的士气并不低落,没有弹药就要开始肉搏。
孔宪权也不甘示弱,一边躲避敌人的子弹一边冲向了敌军队伍中,即便身中6颗子弹依旧没有倒下。
关键时刻,营长邓克明及时赶到加入战斗中。此时的孔宪权情况十分不好,身上都是血早就站不住了。战斗结束后立即被送往遵义后方的医院。
孔宪权从胯部到小腿被6颗子弹击中,一些弹头甚至打碎了内部的骨头,医务人员抢救许久才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孔宪权的一条命。
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孔宪权与杨勇将军和苏振华等人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被几人戏称为“打不死的程咬金”。
战斗胜利了,孔宪权却倒下了,他的腿已经不足以支撑他跟随大部队行进,当时大家提议要不就用担架抬着他走吧,但这个想法很快被其他人否决。
长征打仗不是度假,前方的危险更是数不胜数,再加上当时孔宪权级别不够,所以是不能也不方便抬着随军。
他的伤势总是反复,如果一味随军情况将十分危险。
中央领导知道后,决定将其送往附近村庄一位姓宋的财主家养伤,还留下了300大洋和一名医务人员。
前途未卜,胯骨都被子弹击碎的孔宪权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这次停留错过了什么,更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将带给他的命运带来怎样的变化,他还有机会回归大部队吗,他的前途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跛脚泥瓦匠”向大领导求职
1935年孔宪权没有随军是中央对他的关照,虽然他在战斗中活了下来,可伤势有多严重大家都看在眼里。
他的功绩在于为大部队成功躲避敌人的围堵奠定了基础,也是遵义会议能够成功召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可以说孔宪权在当时虽然职位只有营级,但却称得上是战功彪炳,组织上将其留在财主家养伤也是为他考虑。
一来能够保障人身安全,二来也是因为财主家条件好一些没有那么艰苦,有利于之后的恢复。
孔宪权养伤的过程也确实漫长,再加上伤势反复,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根本无法长时间走路更别提远行了,可这短短的时间里国内局势却是风云变幻。
先是国共一致对外开启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打击侵略者,随后又爆发了解放战争,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稳定了下来。
远在贵州养病的孔宪权被财主照顾得很好,最早的几年他曾多次想过要去回归部队,但都被宋财主拦住了。
“你的病还没养好,我得对你负责,领导说要你在这里等。”孔宪权便这么耽误了下来。
有意思的一点是,孔宪权在村里的存在其实也证明了红军队伍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影响力。
自从红军走后留下了孔宪权,周围的老乡们经常关照他的生活,还对其十分敬畏,甚至有人说他是救死扶伤的“红军活菩萨”。
加上老一辈封建迷信,很多人向他讨要红军时期的旧物拿回家“治病”“辟邪”,令人啼笑皆非。
当时中央给孔宪权留下的300块大洋几年后也花用殆尽,他便想着自己不能白吃白喝占群众的便宜,便跛着脚出去找活干、学手艺给村子的人家帮忙。
久而久之手里倒是也掌握了一手泥瓦匠的技术,村里谁家有事都会找他帮忙干活,大家都叫他“跛子瓦匠”。
村里打零工生活收入少,再加上行动不便,成了家的孔宪权生活得也很艰难经常吵架,为此和妻子经常吵架。
除了做泥瓦匠闲时还会挑着货担走街串巷售卖针头线脑,他经常回忆起之前的日子,可又觉得自己可能回不去了。
孔宪权不知道的是,他在惦记组织,也有很多人从没忘记他,当年领导们给他留下了个卫生员,后来还留下了一个通讯兵。
可这两个人没多久便先后不辞而别,他也就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即便想要回部队也不知道去哪里找。
直到1950年,孔宪权在外面干活时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报纸,他在上面看到了阔别多年的老熟人杨勇将军和苏振华政委。
自己曾多次和两人并肩作战,如今他们调任贵州军区,离自己也不算远,如果可能他还想回到队伍中继续完成自己的事业。
孔宪权想通后立即提笔给杨勇将军写了一封信,内容只有寥寥数字,一是告诉老领导他还活着,另一个是希望给自己安排个工作。
杨勇和苏振华得知消息后十分高兴,他专门和孔宪权失联多年,作为曾经的革命战友,自然也希望孔宪权能物尽其用有个好的归宿。
孔宪权回到了组织,并得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工作,他被任命为军区第七区副区长,不久后又在昔日战友的帮助和证明下恢复了党籍,继续为国家为人民奋斗。
1952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期间的重要转折点遵义会议,当地政府决定筹备建设遵义会议纪念馆。
在得知孔宪权的经历后,特意将其请来担任筹备委员会秘书,专门负责此事,纪念馆建成后孔宪权顺理成章成为了第一任馆长。
工作期间孔宪权积极搜集各种资料和革命文物,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产,也让更多人知道遵义会议的意义,能够缅怀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孔宪权一直致力于红军时期的资料、文物整理和搜集工作,1988年11月7日孔宪权因病离世,享年75岁。
结语:
一直有人说坚持的意义,老一辈革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坚持战斗坚持革命。
他们付出了一生心血终于建设出了新中国,孔宪权也是如此,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波折,但他始终初心不变,坚持到了自己回归队伍。
也正是因为有着许许多多像他一样锲而不舍的人,才有了祖国富强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