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一天,河南项城的工作人员在地方调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位隐退几十年的原国军将领。人们对此人的经历产生了兴趣,这一查大家发现这位名叫王恩布的人,居然还是一位老资历的国军将领。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王恩布曾是宁都起义部队中的一位高级将领,只不过他当年没有选择参加起义,最终与起义部队分道扬镳。
在当年还有一位叫冯安邦的人与他一起脱离了起义队伍,他们二人都曾是起义部队里的旅长,却也因为自己的选择,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正式起义,董振堂等人领导的这支义军,也成为红军未来的重要力量。
第二十六路军的前身正是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五路军,在近代军阀混战时期,西北军曾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冯玉祥依靠着强大的军力一度控制了国内诸多省份,可随着中原大战的失败,西北军逐渐瓦解,大量的部队被蒋介石趁机收编。
然而诸多西北军官兵并不是真心拥护蒋介石,冯玉祥在发展势力的过程中,一直与中共以及苏联都保持着紧密合作,许多中共人士得以进入西北军中工作,他们通过政工宣传工作,让诸多西北军将士了解到了革命思想。
赵博生、董振堂等人便是其中之一,中原大战结束后,他们所在的部队被蒋介石改编成为第二十六路军,由孙连仲担任总指挥。
不过这支部队里绝大多数的将领都与中共关系密切,担任参谋长的赵博生一开始就不认同与蒋介石合作,他与军中的共产党人在商量着该如何脱离蒋介石。
随着蒋介石调第二十六路军南下剿共,将士们对此都感到不满,眼见时机已经成熟,赵博生等人便成功带着部队在宁都起义。
虽然大部分将士都支持起义,但王恩布与冯安邦等高级军官并不愿意跟着起义部队一起行动。
王恩布早年就在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当兵,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冯玉祥的部队里当了下级军官。此后西北军的实力越来越强,王恩布也跟着冯玉祥南征北战,还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
靠着自己的努力,王恩布得到了冯玉祥的提拔,一路升到了师长的位置。中原大战后,王恩布跟着部队一起投靠了蒋介石,部队改编之后,他担任了第二十六路军二十七师八十一旅旅长。
作为西北军中的老人,王恩布并不是非常认同中共的革命理念,赵博生等人在策划起义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由于他是军中的旅长,为了起义的顺利,众人在起义前夕想办法控制了王恩布,将他软禁在了一个酒楼内。为了防止他逃脱坏事,赵博生还让手下的士兵把他捆了起来,等到起义成功后,赵博生等人这才释放了王恩布。
毕竟大家都在军中共事一场,赵博生等人也没有为难他,放王恩布离开了苏区。
除了他之外,另一位旅长冯安邦也是西北军的老人,辛亥革命时期,冯安邦投到了冯玉祥的麾下。他作战非常英勇,在讨伐辫子军的时候,冯安邦率部一马当先,杀入北京城,驱逐了张勋的部队。
此后,冯安邦跟着冯玉祥四处征战,靠着自己的战功,从基层将官升到了团长的位置。1927年,冯安邦又被提拔为第十六师第四十八旅旅长,到了中原大战期间,他作为第二路军的一员跟随庞炳勋等人讨伐蒋介石。
宁都起义发生的时候,冯安邦与王恩布一样,并不愿意跟着革命的队伍走下去。他也因此被剥夺了军权,好在起义的战士们没有为难他,双方协商过后,冯安邦与王恩布一起离开。
在他们走之前,赵博生还专门让人给他们每人发了300银元作为路费,冯安邦与王恩布离开苏区后,又回到了孙连仲的麾下。
可经历了这次的事件,第二十六路军已经元气大伤,失去大部分兵力的孙连仲只能缩编部队。
冯安邦担任了第二十七师八十旅旅长,并在次年晋升为师长,王恩布也在军中担任了要职。次年冯安邦一度担任了二十七师师长,之后王恩布接替了他的位置。
到了1934年,王恩布选择离开了部队,带着多年的积蓄回到了项城老家,此后他就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冯安邦则是继续留在了部队,抗战爆发后他带领第二十七师北上与日军作战,冯安邦的表现非常英勇,更是在守卫娘子关的战斗中重创日军,之后又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1938年11月,冯安邦在指挥部队向襄樊转移的过程中遇到日军的空袭,他本人壮烈殉国。王恩布在解放后因当年的事情受到了审判,1955年,王恩布最终因病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