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内容均有可靠信源,具体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她,就是曾因“美国空气香甜”言论被钉上耻辱柱的杨舒平。
从公费留学高材生到全网唾弃的“叛国网红”。
从绿卡幻想到被美国驱逐。
更讽刺的是,当年被她贬为“出门必须戴五层口罩”的昆明。
如今正以全年98%的优良空气指数,稳居全球宜居城市榜单。
这场现实版“打脸爽文”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崇洋媚外最终还是得灰溜溜回国。
得知现状后,真要评价一句“大快人心”!
杨舒平高知低情,精神内核不稳定
杨舒平的父母为公务员,家庭条件优渥却因事业忙碌疏于陪伴。
这种"高知低情"的养育模式在精英阶层并不少见。
当父母的爱被化作物质供给和学业压力。
孩子的内心可能生长出一片荒漠。
杨舒平的成长轨迹里缺失了情感浇灌。
不过她的成绩特别好。
高中三年的成绩基本上名列前茅。
但是很少参加过班级活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想当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满足父母的期待和愿望。
她高中阶段的很多时间用来学习,拓展知识视野。
早起贪黑的努力学习。
高考结束后,获得了公费留美的资格。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开始了在美国新的生活经历。
但是她在那里遭到了不平等待遇。
有一段时间,西方人比较歧视黄种人。
用有色眼镜看她,她在那里受到了不算公正的待遇。
渐渐地,她的内心也偏执起来。
这种情感匮乏最终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过度批判。
当她站在讲台上演讲的时候。
何尝不是在宣泄情绪。
何尝不是在填补成长中被忽视的精神角落?
要知道能在讲台上发表演讲的人。
要么德育品行过关,要么成绩非常突出。
她属于后者。
当她站在讲台上发言的时候。
她说了以下的话。
“五年前,当我踏入美国的土地。
第一次呼吸到这里的空气,这里的空气是如此清新甜美。
而在中国,我每次出门都必须戴上口罩,因为那里的空气污浊不堪。”
这种国际舞台上公然抹黑祖国,跪舔美国。
依靠贬低祖国上位的行为引来很多留学生的反感。
没过多久,她的这段演讲被上传到社交平台上。
不出意外,评论区全都是谴责她的声音。
面对舆论海啸,她害怕了也在社交平台上道歉。
杨舒平的操作堪称“作死教科书”。
先敷衍道歉称“深爱祖国”。
还删掉了自己社交媒体上的一些内容,试图以此来平息众怒。
然而,她的这番操作,在网友们看来。
不过是 “此地无银三百两”,根本毫无诚意可言。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她转头炫耀绿卡,辱骂网友如下。
网友辣评:“这波反向营销,连爽文作者都不敢写!”
此番言论,同样伤害了无辜躺枪的昆明。
要知道,昆明,那可是有着 “春城” 美誉的地方。
四季如春,空气清新。
在全国空气质量排名中都名列前茅。
甚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
可在她的口中,自己的家乡却成了一个空气污浊、令人窒息的地方。
这几句话,彻底暴露了她的真实嘴脸。
原来她之前的道歉,全都是假惺惺的作秀。
她一心想的,就是抛弃祖国,投入美国的怀抱。
那么她真的被美国接纳了吗?
拿到绿卡了还是能永久居住在那儿?
被美国驱逐,被韩国看不起
杨舒平本以为自己的“投名状”能让美国人另眼相看。
但现实却让她认清了自己的处境。
在美国求职时,她屡屡被拒。
原因出奇地一致:“一个连自己国家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热爱工作?”
有一家公司愿意给她机会,但做的是国际业务。
有中国人认出她来了,不愿意跟她合作。
觉得她不爱国甚至在外抹黑国家。
也就能看见结果了,根本没公司愿意给她机会。
疫情爆发后,没有工作、不能为美国做出贡献的她签证到期,被美国移民局强制驱逐。
她的“美国梦”彻底破碎。
她曾幻想韩国会是她的“避风港”,但现实再次让她失望。
在韩国流浪,辗转来到韩国是她另一个错误认知。
韩国企业对她充满警惕,她的简历屡屡石沉大海。
韩语不算流利,没有推荐信的杨舒平。
在首尔找工作的时候被被面试的HR质疑。
“这不是那个说中国空气有毒的人吗?”
她尝试做兼职但都因负面形象被拒绝。
她的名字仿佛成了“禁忌”,只要一被人知道,就会遭到排斥和嫌弃。
杨舒平在韩国的街头巷尾奔波,却始终无法融入。
她每天为了节省开支,只能吃最便宜的食物。
曾经那个在毕业典礼上风光无限的她,如今却沦为“国际弃子”。
在异国他乡过着流浪般的生活。
没办法,在国外遭受冷眼的她受不了了。
只能灰溜溜的回国。
杨舒平的名字成了企业黑名单的一个词条。
当杨舒平拖着沉重的行李回到中国时。
她本以为时间已经冲淡了一切,但现实再次让她失望。
当企业和面试官一听说她的名字。
都避之不及,根本不敢接受她到公司来。
因为她连国家都敢抹黑,不知道日后还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而且抹黑祖国是大忌。
得知她回国后。
网友们对她的谴责和批评迅速发酵。
她的学历和能力,在这一刻变得一文不值。
不得不依靠年迈的父母啃老,过着拮据的生活。
走在大街上,她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认出来。
之前的骄傲和优越感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留学生要讲好中国故事
与杨舒平的'洋节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大毕业后被派往国外留学的陈雪梅的事迹。
陈雪梅是我国北方城市黑龙江出生的。
虽说冬季气温寒冷,但是她却有一颗活泼温暖的心。
而且学习很好,尤其喜欢数学。
在当时大学生非常稀缺的年代。
她考上了北大。
等到快毕业了,同龄人为了找工作忙的焦头烂额。
她却很有想法,决定出国留学深造。
因为大学学的是生物学,留学国家和专业的选择上和生物挂钩。
1989年顺利考上美国康奈尔大学。
后来攻读博士学位。
她的志向不止在学术方面,更在实践、做实验上。
后来成为了大学助理教授。
再到终身教授再到美国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后来作为一个中国人,她更是成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可想而知她的成就和贡献多么大。
即使留在美国有高薪,有优厚的待遇。
她还是决定回国做贡献。
回国后她被母校北大聘请。
成为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并为实验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2点建议。
这些助力学生成长方面有重要作用。
并且他们的团队氛围很好。
足够和谐,善于交流,能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性。
当杨舒平在异国街头躲着人不敢抬头走路时。
陈雪梅在为国家培养人才。
结语
“爱国是底线,不是选择题”。
当年她说美国空气甜如蜜的时候。
如今昆明春风替她上了最后一课——爱国的氧气,才是生存的刚需。
杨舒平事件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仅是培养考试机器,更是塑造有根的灵魂。
当父母的爱成为精神灯塔,当价值观教育融入知识体系,青年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挺直脊梁。
正如这句话所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每个留学生都是行走的国家名片,唯有内心丰盈。
才能让"中国故事"在异国他乡绽放真实光芒。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2017-05-24——中华网文化——辱华演讲”争议背后,是“爱国”与“民族主义”的一线之隔
央视网——2017-05-25——关于留学生杨舒平“辱华”演讲 外交部这样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