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网上大量披露出来的内容,目前我国的丁克家庭已经超过了60万,且数量在一、二线城市里增速非常明显。

中国第一批选择丁克的夫妻已经退休,一些即将选择或者已经选择丁克的年轻人;

最关心的就是他们是否后悔选择丁克,他们老年之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本期就来看看当事人是怎么说的。



你后悔吗?

抖音博主“张沫凡MOMO”,通过家庭短视频的方式采访了自己54岁的“丁克”舅舅和舅妈。

这对夫妻今年已经54岁,且他们都已经退休。

博主问舅舅,是否后悔自己曾经做出来的丁克决定。舅舅的回答让人觉得很值得讨论,他说:“仔细想想挺吓人的,干嘛要丁克啊!”



这时候,舅舅的父亲插嘴,听起来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以前多少人劝你,你就是不听!耽误我抱孙子!”

另一边,舅妈的态度则看起来相当坦然,诙谐地表达出:“不后悔。”

至少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来舅妈并没有后悔做一个“丁克女人”。

随后博主又问了舅舅一个灵魂拷问:“在50岁之后,你就没考虑过老了以后没孩子,两个人没人照顾怎么办?”

舅舅表情有一点无奈,说道:“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回答你我有点后悔,因为我必须考虑养老问题。”



视频的重要内容,以及我们关心的问题,基本到这里就结束了。

总的来说,博主的舅舅应该是后悔选择了丁克,而让他后悔的根本原因不是孤独,而是“养老问题”。

接下来就从心理学角度,对丁克家庭的心态进行分析,以便你在这方面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选择丁克的原因

选择丁克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像博主舅舅对博主说的:“我当时看你太淘气了,实在是不想要。”

不管舅舅说得是真是假,但不喜欢孩子,确实是一部分人选择丁克原因。

还有一些选择也会让人选择丁克,比如经济压力、工作压力,情感方面的创伤,都会导致人不想拥有自己的孩子。

至于大家出于怎样的原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决定是否适合你,这背后就要讨论一个心理学问题了。

那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第一,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如果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生存上,就必然会放弃一些高阶的情感需求。

这就是那些迫于经济压力,选择丁克的夫妻作出选择的原因。



第二,需求层次同样认为,人如果满足了生理、安全需求之后,就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这就是一些高知、精英人士选择丁克的原因。简单点说就是,他们的人生已经不需要用孩子来带来乐趣了。

综上,选择生娃的家庭,反而是那种在需求角度里上不上、下不下的家庭。

如果你的生活和需求不是上面提到的两点,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建议你还是要考虑生一个孩子。

当然,具体还是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他们后悔了吗?

一些老年丁克群体,他们有的会后悔,有的不会后悔,所以丁克到底是好是坏,还是要看个人怎么想的,并不是没孩子就是悲剧。

网上有一对退休老夫妻,大家都叫他们“林叔杨婶”,这二位退休之后买了一辆房车,到处游山玩水乐在其中。

他们一点都不后悔以前做出丁克的决定。

网上还有一位丁克老爷子说了这样一番话:“千万不要做丁克,人生太快了。”



“我现在站在这里,感觉20多岁时候的我,就在眼儿巴前。”很明显,老爷子后悔了。



关于丁克后悔事情,心理学也有相关的理论。一些老年人后悔丁克,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掌握“自我决定理论”。

也就是说,不能以“自我的决定”换来幸福感的提升。

这在普通人来看,算是一个“特异功能”,就像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心态,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还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出来容易,你做得到吗?

还有一点,就是经过心理学研究,男性总是会更多地“传统思想”裹挟,他们会更后悔自己做丁克的决定。

而女性则不是,因为她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地得到解放,不想靠生孩子来展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她们自己很少会后悔成为丁克。



康辉在《平均分》一书中写道:“母亲临终前也没见到孙子,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在反观本期的案例,舅妈作为普通人给年轻人建议:“结婚不结婚,随自己心愿,想要孩子,就要对他负责。”

这就是男女在丁克后悔一事上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们再回过头,看丁克舅舅给大家的建议,他说:“该结婚还是得结婚,该生娃还是得生娃。”

关于是否丁克,我不能告诉你好还是不好。



因为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生活,我也不知道你未来会经历什么,我更不知道你有着怎样的性格。

但我可以引用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于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人不管怎么选择自己的路,都不会完美,这是人的本性。你拥有了好的,就想拥有更好的,过了一种生活,就想选择再过另一种别样的生活。

不管你怎么选择,都要坚持到底,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任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