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守护三星堆—金沙遗址”主题活动在德阳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举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相关专家分享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发布遗址守护者招募计划和微公益倡议书,呼吁更多人加入对遗址的关心和保护中来。
古迹遗址,因不可移动且大多数暴露于户外,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双重风险。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均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记者了解到,两遗址早已从被动抢救模式转向主动预防,通过事前防控和多学科技术手段分析病害,为遗址构建起科学的保护体系。
其中,金沙遗址在考古发掘时通过修建大棚,让遗址区避免风吹日晒。同时,在遗址区布设可监测温湿度、裂隙位移、空气质量和地下水等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关键数据,通过智能分析平台动态评估环境风险。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制定应急预案,针对高温暴雨等不同灾害等级,采取加强监测、提前部署、紧急排险等针对性措施。
三星堆遗址基本暴露于户外潮湿环境中。为及时发现灾害苗头,三星堆博物馆与广汉公安系统构建联防联控队伍,30多名文保人员和巡逻队员在遗址20平方公里范围展开日常巡查。针对马牧河、鸭子河的洪水危害,三星堆广泛征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意见,将鸭子河综合治理、马牧河遗址区上游段分流等纳入三星堆遗址保护规划修编的重要内容。同时,为避免日晒雨淋对古城城墙的破坏,研究人员已展开试验,希望通过裂隙灌浆加固、堆筑回填、改性材料运用等措施,为后续实施三星堆城墙本体保护夯实科学基础。
文/吴晓铃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