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城市远景。


同江市区。


三江口国家湿地公园。


三江口起点广场。


“中俄双语”路牌。


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尤文凤(中)讲授鱼皮工艺品制作方法。

□贺东旭 王艳云 本报记者 刘大泳

连日来,同江市处处涌动着“迎旅发、强作风、促发展”的热潮:漫步同江市三江口国家湿地公园,俄语讲解之声与江鸥鸣叫交织成韵;城市里LED屏上滚动播放的“逐日东极 相约旅发”宣传标语非常醒目;出租车顶灯上跳动着中俄双语欢迎词;身着赫哲族鱼皮衣的姑娘们加紧排练传统歌舞;非遗工坊内全息投影重现千年渔猎技艺……

精品项目建设火热进行

走进八岔赫哲族乡渔猎体验区文旅综合体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为5月底的投用做最后冲刺。他们动作娴熟,手中的工具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每一次的敲击和焊接都充满了力量。

这座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项目将赫哲族鱼皮文化基因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智能交互的渔猎体验展览馆已初具雏形。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室外风情园改造、室内装修均已完成90%,这里建成后将成为展示中俄界江文化的‘会客厅’。”

如今,文旅项目建设热潮在全市涌动:三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完成内部亮化工程;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启动展陈布置;体育公园主体结构成型;街津口赫哲族文化村改造工程同步推进。

同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志梅说:“全市26个旅发重点项目全面实行‘挂图作战’,专班干部驻场督战,从设计施工到验收投用全流程把控,确保每个项目都成为精品。”

培训广覆盖 营造国际范

近日,同江融媒体中心记者集体开“卷”。记者陈晨反复练习着“欢迎来到同江”的俄语发音,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旅游专业词汇。同江融媒体中心自今年3月启动“白天跑新闻、晚上啃俄语”特训以来,20多名骨干记者已掌握新闻采访专业俄语。“现在能直接采访俄罗斯运动员,报道效率提升40%。”同江融媒体中心记者展示着手机里与俄远东记者互动的短视频。

这种“本领恐慌”意识已转化为同江城市软实力。为更好地服务游客,同江市组织全市500余名出租车驾驶员进行安全驾驶服务规范、俄语交流培训。目前,全市出租车驾驶员基本学会简单的俄语礼貌用语。

走在同江大街小巷,无论是商店、餐饮商铺、公交车站牌以及服务窗口都能看到俄语标识,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中俄双语服务,为俄罗斯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张志梅介绍:“全市已设立双语标识1000余处,培训涉外服务人员近千人次,要让每位游客感受‘国际同江’的开放胸怀。”

暖心服务让游客更安心

在提升“硬设施”的同时,同江还注重“软服务”的提升。全市组建的110人“文旅志愿者”队伍,可提供多语种讲解、应急救护等专业化服务,让来同江旅游的中外游客安心畅游。

“我们策划了‘追光东极’灯光秀、精心设计了6条观摩和游览路线,还有丰富的专场演出和多彩的文体活动,争取让‘流量’变‘留量’。”同江市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李锦成说。

今年以来,同江市相继推出中俄欢乐冰雪旅游季、中俄界江冰上足球友谊赛、非遗邀你过新年等百余项活动。鳇鱼水饺、鳇鱼火锅等同江特色美食,与冰雪休闲、民俗体验、体育健身四大产品体系吸引了众多游客。

“我们以街津口赫哲文化为核心,三江口生态旅游、八岔渔猎体验为两翼,串起15个特色村屯,形成全域联动格局。”随着张志梅的指尖划过规划图,一幅幅文旅融合的美好图景映入眼帘:非遗体验馆里鱼皮画匠人指尖翻飞;稻田公园中游客踩着“智慧绿道”感受现代农业;三江口观景台前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捕捉“两江交汇”奇观……

据悉,2024年,同江市共接待游客178.3万人次,同比增长6.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11.4%,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图片均由同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