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的一个深夜,山东齐河县秦庄,一场关乎齐禹抗日武装存亡的会议即将在这里秘密进行。

但八路军没想到的是,有关这次会议的情报早已泄露,秦庄在此时已经成为了敌人布置好的陷阱。

当参会的主要人员到齐后,早已在村外埋伏多时的敌军纷纷探起头来,并不断地将包围圈围拢。

村口瞭望的哨兵及时发现了异状,将消息带给了此时正坐在会议桌上的与会人员,一时间整个屋子的人都慌了神。

在这样千钧一发的情况下,参会县长孙德明身边的唯一护兵,白光站了出来。

为了保护首长安全撤离,他手持双枪踹门而出,单枪匹马的就前去迎战敌军的大部队。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护兵,不但保护全部参会人员未受伤害,还找来友军打散了敌军。

后来有人问到,这位护兵究竟是如何在这样的绝境下完成了任务?又是怎么才从这般死境中撤离的呢?



齐、禹地区的抗战背景

战争爆发后,齐、禹地区如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就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

不过此时大多都是地方武装与日本人的斗争,没有形成抗日根据地,对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来说也不成气候。

直到,1937年10月,日军抢占了禹城。

禹城的共产党员为了抗日救亡,建立了中共禹城县委,开始积极调动人员进行反抗,真正打开了该地区的抗日局面。

终于他们赤诚的救国心,给齐、禹地区带来了机会。

1938年6月,中央察觉到了当地抗日情况的困难。

先后派曾国华率一一五师永兴支队、孙继先率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在禹城北部开辟了新的八路军聚集地,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新的希望。



1938年10月,日军再度进发,侵占了鲁西北各县。

中共鲁西北特别委员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八路军一二九师首长的指示。

决定在齐、禹两地农村,积极利用民兵和八路军开展平原游击战。

自此,在八路军与中央的帮助下,建成了以禹城为核心的齐、禹抗日根据地。

政策执行后,当地军民的抗日情绪高涨,纷纷都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

而这位保护首长的护兵——孙振江,便是这其中之一。

孙振江——令敌军胆寒的“白光”

1919年,孙振江出生在齐禹县伦镇秦庄村的一户贫苦农家。

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在当地的地主家里做工,赚取微薄的工钱养家糊口。

但除了孙振江外,这家人还有两孩子,父亲的工钱根本无法保证一家五口人的生机,因此家里经常处于缺衣少食的状态。

1934年一场大旱在全国蔓延,孙振江家里因此基本算是完全断了炊。

大人尚且不能忍受饿肚子,更不提当时仅仅只有15岁的孙振江。

饿昏头的他,爬上了地主家的榆树,想要摘些叶子吃。

可不幸的是,他被吝啬的地主发现,打了个半死,若不是街坊邻居及时相救,或许孙振江就在此夭折了。



此事过后,年幼的孙振江悟出了一个道理:穷人要活命,必须团结起来,不畏强暴,敢于反抗。

1938年,孙振江怀着热切的报国之心,参军入伍,成为齐禹县特工队的一员。

在孙振江小时候,为了充饥,他就经常与父亲一进山打猎,因此孙振江的射击基础十分出众。

在经过简单的枪械理论学习和射击训练后,孙振江的枪法就变得极为精准。

在正式加入战斗后,他凭借出众的射术,多次扰乱了日军在禹城地区的部署。

此举让日军感到极为恼火,为了尽快除掉这个“眼中钉”,日军对他进行了高额的悬赏。

而孙振江也因为悬赏,不得不选择隐姓埋名,而“白光”便是他想出的最好的化名。

在后来,人们问起为什么叫白光时,他回答说:“谁会将一个又黑又瘦的穷苦人和“白光”联系在一起呢?”

白光单枪匹马迎接敌军的突然袭击

在随后的战斗中,白光因为其强悍的战斗力和聪明的头脑,被当地八路军组织安排成了县长孙德民的警卫人员。

自此,白光成为了一名领导的“护兵”。



1940年8月的某个夜晚,一些齐禹地区的八路军领导在秦庄举办了一场秘密会议。

这场会议的重点是,决定齐禹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未来的发展方向。

孙德明县长作为当地少有的亲共官员,自然也是受到邀请参加了这场会议。

当参会人员抵达会议即将开始时,村外的侦察兵突然急冲冲的报告称:敌军已经将我们包围!

这位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便是当地臭名昭著的李连祥。

李连祥原本是当地一支当地抗日武装组织的首领,本该为国为民的他,却倒在金钱与权力面前,成为了日本人的走狗。

当李连祥包围村庄后,他嚣张的叫喊到“今晚一定要活捉孙德明!”

因为是秘密会议,大家为了避免引起敌军的怀疑,都没有带多少部队,人数的巨大差距坐在会议桌上的众人焦头烂额。

白光知道,如果孙德明被活捉,后果不堪设想,他必须保证县长的安全。

短暂的思考后,白光不顾孙德明德阻拦,左手提起一把三八式步枪,右手拿着毛瑟驳壳枪,踹门而出,来到了村口。

经过短暂的观察后,白光分析,正面强突毫无胜算,只有拖住敌军,寻找呼叫支援的机会,才有一线生机。



他先是疾步冲到前方的散兵坑,举枪向包围村庄的敌军连发数枪。

敌军像受惊的小鸡仔,立刻向先前白光开枪的位置反击,一时间乱作一团。

可白光在这时早已转移到了旁边的屋顶,趁乱又向着敌军开了数枪,打的敌军昏头转向。

白光的这一“缓兵之计”也非常有效,在受到枪击后,大多数人都在就近的掩体后面躲了起来,不敢再往前进。

再加上情报并未记录我军所拥有的自卫能力,敌军村庄内部的具体人数和武器数量一无所知。

白光斗叛军,处处显睿智

白光眼看敌军的攻势渐渐放缓,明白敌军已经着了他的道。

但始终拖着不是办法,得到支援才能完全保证孙德明的安全,白光必须想办法通知附近的友军。

想靠突围出去报信,无疑是白白送掉自己的性命,白光必须要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办法,才能将孙德民带离这片“苦地”。



这时,一名偷偷向村口摸索的敌军,引起了白光的注意,也让他想到了破局之法。

白光当机立断,步枪和手枪交替开火,一边开枪一边往村里的芦苇地,敌军一看人要跑,立刻跟了上来。

但普通的士兵也怎么能跑得过训练有素的白光呢?

早一步到达芦苇地的白光,迅速利用芦苇编织了一顶草帽,以便与环境彻底融为一体。

当白光做好这些准备后,敌军也到达了池塘边缘。

但芦苇地的环境极其复杂,极其适合伏击,许多士兵根本不敢往前再进一步。

李连祥见此情形,只得叫部队利用冲锋枪和步枪向芦苇地里不断地开火,想要用火力覆盖的方法,排除芦苇地中的威胁。

但令李连祥想都想不到的是,这正是躲藏其中的白光所想看到的,因为在秦庄不远处,就驻扎着一个八路军的营!

而事情的发展也没有辜负白光的期望,这阵异常的枪响,引起了营长李英的注意。



他判断秦庄出事了,迅速安排了一个骑兵班和一个步兵连,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往秦庄赶来。

八路军的骑兵在当时主打的就是一个快准狠,在出发后不久,这支骑兵就碰上了李连祥的敌军,并且与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交火。

白光见此情形也从芦苇地里钻了出来,迅速转移到了敌军的侧翼,不断的开火掩护骑兵班的冲锋。

敌军被这样的气势彻底给唬住,只是经过短暂的交火后,便如一盘撒沙,各自逃命去了。

见敌军撤离后,白光飞速回到了孙德明的身边,确定了首长的人身安全。

秦庄之事,对于白光来说仅仅是开始

在秦庄一役中,因为白光的果断和聪明才智,才保证了当地的地方八路军骨干的生命安全,而白光也因为这件事,荣获大功一件。

但大伙想不到的是,白光的能耐远不及此。

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摆脱在齐、禹两地被八路军压制的困境,将日军雄永和大岛两个中队调来了禹城。



这两中队在日军中以“专制八路”出名,因此消息一出,就给当地抗日武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白光——又一次站了出来,他乔装打扮临危不乱,三次孤身潜入城中,为组织带来了敌军的部署与装备情报。

而组织也根据这些关键情报,采取了及时的反扫荡应变措施,粉碎了日军的邪恶企图。

在后来的抗战中,齐禹根据地上的各重要战役总是少不了白光的身影。

潜伏、袭击甚至是“万军丛中”活捉当地土匪头领“康泥狗”白光像是有上天下地般的本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组织的任务。

而白光也因为这些事迹,成为了齐禹地区人民中的希望,并一直存活到了战后。

最后,驰骋多年的白光,在1990年2月病逝于济南,享年71岁,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事业付出了一生,也为我们能拼杀出了新的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