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

遗产承载人类记忆、见证文明璀璨,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巴蜀大地上,坐落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与金沙犹如古蜀文明璀璨星图中的“双子星”,它们见证了古蜀文明的两次发展高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遗产。

4月18日,第42个国际古迹遗址日到来,来到鸭子河畔的三星堆博物馆,这里游人如织,高大的青铜神树、造型奇特的青铜人像和青铜面具等文物吸引无数参观者驻足欣赏。

当天上午,2025年度国际古迹遗址日四川主场活动暨“守护三星堆—金沙遗址”主题活动也在三星堆博物馆启幕。同时,系列配套活动于4月18日至29日同步开展,涵盖四大板块,以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提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守护三星堆—金沙遗址微公益倡议书”发布 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现场,“三星堆—金沙遗址守护者招募计划”、“守护三星堆—金沙遗址微公益倡议书”正式发布。其中,来自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遗址区居民、三星堆博物馆文保员和金沙小学等代表登台发出倡议,号召全民参与遗址守护行动。

作为现场的倡议者之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采访,说起了对于今年国际古迹遗址主题的思考,以及此次推出的守护者招募和微公益行动的初衷和意义。


金沙遗址博物馆中,观众聆听古蜀先民治水的历史。图据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据悉,2025年是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的第60年,今年国际古迹遗产日的主题,则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ICOMOS 60年行动启示”。“回顾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60年的理念指引,金沙遗址保护始终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我们摒弃传统化学材料介入,转而通过遗迹馆整体覆盖隔绝风雨侵蚀,并构建‘监测-预警-调控’一体化系统。”王方说,早在金沙遗址的发掘之初,就修建了考古大棚,把金沙遗址的祭祀场所原状保留了下来。而后,又通过遗迹馆建设,为遗址提供物理遮蔽,有效减少风雨侵蚀和温湿度波动的影响。

采访中,王方特别提到了科技手段的引入。据介绍,金沙遗址祭祀区建立了全覆盖的监测预警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土壤含水率、地下水位、空气温湿度等关键数据,并通过智能分析平台动态评估环境风险。“金沙遗址遗迹馆内所有的土遗址,以及馆藏文物,都处于24小时的检测范围内,我们可以及时了解文物变化的情况和环境的状况。一旦数据超出安全阈值,我们会调整空调参数或控制地下水埋深,确保遗址处于稳定的保存状态。”

同时,金沙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展示地,也一直在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研究,比如与敦煌研究院开展了裂隙修补、与四川大学开展了土遗址多学科研究,与浙江大学开展土遗址微生物监测与防治等科研项目。“不仅要把土遗址有效地守护好、保护好,还要传承好、展示好。”王方这样说道。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的“守护遗产,从我做起”线下知识问答活动现场。图据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活动现场,“三星堆—金沙遗址守护者招募计划”也正式发布,计划面向全球招募“三星堆—金沙遗址守护人”参与到三星堆—金沙遗址的保护、研究、传承中来,一起为建设三星堆—金沙遗址添砖加瓦。而在王方看来,守护者参与文物保护活动中,他们从之前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增强了他们对遗址的情感连接。

“守护者最重要的特质是要有责任感,对文化遗产有敬畏心。”王方表示,在公众参与路径方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会有计划地开展文物保护基础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者可以参与遗址的日常巡查工作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