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Talk君
大家好,我是talk君。
这两天一直再刷教育类的视频,无意中看到一个讨论,说现在刚上小学的孩子压力就多大多大,白天学晚上学、周中学周末还学,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孩子都已经游走在透支的边缘了,但似乎家长们仍旧希望在小学阶段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神童”。
这倒让我想起几年前特火得一孩子,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就那个身披“五道杠”的“神童”黄艺博。
我也是突然好奇,后来这孩子怎么着了?没下文了也,按照这孩子的气质,我估么怎么着现在也得是个干部了。
结果我一查,直接懵了,这孩子不仅没有继续他的“神童”传说,甚至最后只读了个三本,而另一位跟他一起火起来的“不屑弟”,现在反倒成了学霸,还考上了哈佛?
这几十年到底发生了啥?
时间回到10 年前, 2015年夏天,一张小学生采访照片刷爆全网。镜头里,13岁的黄艺博戴着五道杠少先队队长标志,笑容自信;而他身旁的男孩却翻白眼、撇嘴,被网友戏称“不屑弟”。
先说说黄艺博,3岁识千字、5岁背唐诗,小学当上“五道杠大队长”,在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年纪,黄艺博就心怀天下,一心只关心国家大事。
不仅每天都要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还要读《史记》《资治通鉴》。亲戚朋友见面都得绕道他家讨教教育经验。
闲暇之余,黄艺博甚至还自学了很多领导人的语态、动作,无论是拍照还是采访,他都表现出一副年少老成的模样。
不儿,咱就说小学就看这个真能看得懂吗?而且据说后来爆出他在一些平台发表的文章,不少也是经过他父母润色的。
但不管怎么说,就动作神态这方面,把老干部的气质拿捏的是死死的。
很多媒体都称他是“开挂般人生”。但光环背后,是被透支的童年:每天4小时补习,周末辗转6个培训班,连玩耍都要被母亲训斥浪费时间。
后来,初中时的黄艺博,他把大量时间用在学校事务和人际关系上,常常为了做志愿者而牺牲学习时间,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中考没能如愿考进重点高中,最终高考才考了477分,只读了一个普通的三本。
反观“不屑弟”孙童,初中时成绩普通,当时他翻白眼撇嘴的表情包传遍全网。这孩子初中成绩吊车尾,老师开会都叹气“这孩子怕是废了”。
但他的母亲从未逼迫他熬夜刷题,而是陪他讨论《三体》,带他参观科技馆,在兴趣中培养逻辑思维。结果人家高中突然开窍,高考成绩碾压黄艺博,最终考入华中科大,本科后直接杀到哈佛深造。
两位主角的反差人生,活脱脱上演了《教育界的薛定谔猫》,在小学阶段,黄艺博是确定态的“神童”,孙童是确定态的“顽童”;到了初高中,薛定谔的猫突然量子坍缩,黄艺博成了普通大学生,孙童成了学术新星。
这场十年实验揭示了最残酷的真相:教育不是天赋竞赛,而是生命成长。
根据哈佛大学追踪40年、研究万名学生的报告揭示:小学阶段的“神童”中,仅有17%能在成年后保持学术优势。
那些过早透支天赋的孩子,往往在初中后集体“熄火”,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本质上是被外界刺激催熟的“早产儿”。
他们更加容易容易陷入自我设限,害怕失败会打破光环,最终在压力下放弃努力。
反观“不屑弟”的母亲,始终强调过程比结果重要。她允许孩子输掉比赛,但要求他分析失败原因;允许考试失利,但必须制定改进计划。
这种教育,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终身学习者。
正如教育纪录片《Homo Academicus》中对比的全球教育模式:韩国学生熬夜刷题,印度少年为进大学拼命,而犹太家庭更重视提问与思辨。
中国孩子的使命感固然令人振奋,但若只盯着名校录取通知书,终将沦为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
每个家长都应该从这个故事中读懂: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造神”,而是顺应天性、启迪心灵。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赶紧关注视频号@一刻talks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