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9日,一位曾拥有“神童”称号的男人魏永康,因为压力过大而猝死。那一年,他才38岁。
回顾他的履历,简直犹如开挂。
4岁能认识上千字,8岁就上了初中,13岁考上双一流重点大学,17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神童,除了会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
而这可能也是他年纪轻轻就失去生命的间接原因。
原生家庭之痛
魏永康之所以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跟他母亲曾雪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从儿子1岁的时候曾雪梅就教儿子识文断字,魏永康也是争气,天生就有一个好脑子。
4岁的时候,在曾雪梅的调教下,魏永康已经认识上千个汉字了,甚至还能提笔写字。这让曾雪梅看到了希望,儿子或许能给她带来不一样荣耀。
就是这个想法,让魏永康对人生的认知,开始变得扭曲。
在孩子本应该玩耍锻炼社交能力的时候,母亲把他关在家里看书。
这让他从小就没有社交意识,在他的生命里,生活只是学习,窗外的世界与他完全没关系,他貌似也并不在乎。
这也为后面的各种悲剧埋下了伏笔。
魏永康8岁,曾雪梅托了好多关系,终于找到愿意招收儿子的重点初中。
寒假开学,老师问魏永康回家为什么没有完成读课外读物的作业。
魏永康回答说:“我妈说了,那些东西都没用,只有课本才对我有用。”
看出来了吗?我们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像胚胎时期的“分化细胞”一样大有可为。但曾雪梅却只在白纸上写下大大的两个字——学习。
这直接导致年纪尚小的魏永康,在内心深处认为,学习就是生命的全部。这就是原生家庭对“白纸”的影响。
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里传递出来的东西,是会像刻刀一样,刻在孩子的“骨头”上,伴其一生。
比如有调查发现,如果父母在孩子尚小的时候,过度强调物质积累,那孩子在成年之后出现对金钱焦虑的概率,要比别人高出3.2倍。
在心理学上,这叫作原生家庭带来的“认知固化。”
因此,如果想让孩子有更丰富的灵魂,就要谨慎对待他们刚诞生的“白纸人生”。
上面不应该只有学习,还要有社交、道德等生而为人必须要有的东西,甚至还要添上缤纷的颜色。
但这些在魏永康的身上通通都没有,悲剧也即将出现。
母亲的溺爱与严苛
魏永康17岁被中科院招录,未来可期。可仅仅过了3年,他就被劝退了。
原因是他的自理能力太差。甚至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不爱洗澡、不会洗衣服、宿舍里也是乱得像养了一窝大公鸡。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再回到魏永康小时候了。
曾雪梅认为,儿子全部的时间就应该都用在学习上。洗衣服、洗澡甚至是吃饭,都不用他管,全都自己负责。
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让魏永康根本没意识到——人要有独立和自理的能力。
13岁他上大学,曾雪梅不放心,在那所学校里找工作陪读。如果在这个时候培养魏永康的自理能力,尚有一线生机。
但曾雪梅仍然选择无微不至地伺候孩子,而孩子省下来的时间,还是得学习。
在电视剧《鸣龙少年》中就有这样的角色,没有母亲的帮助,他甚至会尿裤子。
这算得上是溺爱吗?我觉得大部分的溺爱,重点在“爱”。
而曾雪梅的溺爱,重点在“溺”。
她不是怕孩子累,她只是要把孩子的头按在学海里。
这是严要求带来的“溺”爱。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也弱化了对方的责任意识。
症状就是,依赖母亲,抗挫能力差,失去行为能力,遇事无法意识到“我自己也能解决”。
心理学认为,长此以往,人会变得缺乏勇气,变得懦弱。正是这一点,间接导致魏永康的离世。
孩子不是父母理想的牺牲品
被中科院劝退之后,魏永康也终于在羞耻中觉醒了自我意识。开始自行锻炼自理能力,像个“正常人”。
在“心理出生理论”看来,这是人为了适应社会提出的多元化需求,自主建立新的认知模式,算得上是好事。
可他母亲却不认为这样是好事,反而因为他失去学习机会抱怨道:“你怎么不去死啊?”
在这种压力下,魏永康归来后仍要学习。不过好在,他建立了新的认知,后来不仅走重考了大学,还娶妻生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然而他38岁那年,却因为压力太大而猝死。为什么?
因为他的认知固化,即便再努力,也无法对世界再有正确的认识。
也因为他缺乏自理能力,懦弱无能,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小问题都让他畏之如虎。这种疲惫长此以往的累积,是一定会让他崩溃的。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牢记——不要把你想过的人生,硬生生绑架在孩子身上。他们不是你的“新生命”。
现代家长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认为只要孩子不进步,就会被人踩在脚底下;
所以他们会不论青红皂白,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也不去倾听孩子的意见。
美其名曰:为了你好。
缓解这种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与自己和解,同时倾听孩子的声音。
如果现在的你,陷入了灾难化思维的怪圈,请立刻逃出来,不然再聪明的孩子,也逃脱不了方仲永和魏永康的悲剧。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